首页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www.zgpaoc.com--一年级作文】

“这么多年来,我们宣扬唯物主义,却演变成唯物质主义;我们批判唯心主义,却演变成无心灵主义。教育缺失了很多东西,需要反思。”2012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校长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呼吁。
当天,北大多位教授和北京市百余位高中校长齐聚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此次论坛。他们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人文教育都对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价值。当今教育过于追求“有用”,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国家建设,必须以人文教育激发“生命能量”。
唯“有用”论扭曲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提出,缘起于社会分工发展和学科分化加剧导致的教育专门化。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元周教授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不分科,但西学东渐后新学堂进行分科教育,即使文科教育也分为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教育的问题浮出。
“不能简单移植西方的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人能否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有好的影响,这是个问题。”为了应对这个价值观培养的问题,清末的文人们提出开展读经教育,民国又推行政治教育……但这些未能充分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现在,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强调知识与能力成为教育的关键词,人文教育更被挤到“角落”。一位高中老师列举了他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老师发给家长的短信,内容都是关于作业、补课和考试,其中一条竟是要求家长重视期末的模拟考试,并“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在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尖锐地批评当前高考作文存在的不良文风与弊习,总结出赌咒发誓体、爹死娘病体、排山倒海体等15种“高考体”。他指出,“高考体”流行除受社会风气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生过于讲求作文技巧,不重视语文素养和基础;在高考中过度求稳;考生无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而这些某种程度上正是功利教育的结果。
“近代的思维方式特别强调‘用’,对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课程,学校、教师都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作为北大的教师,王元周教授见过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让他修课、考试、拿高分都可以,但让他写论文,他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你给我出个题目吧’,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后还问教师‘这有什么意义’。”王元周教授表示,“中国中学、大学当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民族未来——那就是太功利。”
王元周教授还特别要求现场的校长们传话,中学老师“不要总对学生说现在要抓紧,上大学后就可以好好玩啦”。经过几年的“强化”,这种短视功利的观念深入“生”心,很多学生上大学后完全放松,浪费了自己的资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翟小宁以一则故事阐释了只求“有用”教育的隐患:“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成为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老师来到学校的时候,他就会交给老师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该用来制造学术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我们的孩子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时至今日,人文教育有着更紧迫的现实价值。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危机,包括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破解这些危机从根本上需要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民。应对挑战,许多国家的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导向,现在又从能力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人文教育培蓄“生命能量”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流行的“热词”。很多高校把高等教育的目标或模式说成是“在通识教育下的专业教育”,或者是“低年级进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不仅是综合性大学这样做,连高职、高专也在搞通识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香港、台湾的通识教育提得最响,美国也特别提倡通识教育。
美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本科院校被称为文理学院,强调学生必须学习广博的知识。在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不管学生兴趣在哪里,都必须选修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门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传统经典(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而且要接触世界其他文化的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如中国的孔孟之道)。课程围绕“人何以为人”这一主题展开,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全球招生、明年开学的上海纽约大学也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校长(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将亲自执教这门课程。
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看来,通识教育不只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何为文化?我个人比较欣赏北大社会学系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人为,为人’,即人创造出来的、为了人的发展进步的。文化就是人化,人所有特有的、脱离了一般动物、高于一般动物的东西。根据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的观点,它应包括知识、德行和信仰。”
三者之中,王义遒教授将信仰放在第一位。“所谓信仰就是公共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什么要做人、怎么做人,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提出,一个社会的信仰首先应该是正义和真理。“《易经》中有‘人文化成’的概念,教育就是‘人文化成’。要建立坚定、虔诚的信仰,个体应该对历史的趋势了解得很清楚,能从文学、艺术的事实里面提炼如何做人。”
“学生缺乏理念的教育,不仅是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思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没有很大的动力去读书、去追求。”王元周教授认为,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无法支撑学生长远的发展。 “有些学生非常现实,他们打算以后要从政,就放松学习,更重视参加社团活动去积累资历、锻炼能力。但是,他们的自信不能充分建立起来。”王元周教授指出这种学习只能算是“工匠之学”。“由于缺乏大眼光和大思想体系,对中国变迁缺乏基本理解,这种人顶多能做到部门头目,却难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人文教育就是促发、培养、积蓄‘生命能量’。”在北京四中人文教育研究室副主任连中国老师看来,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现美、发现价值,最后能够诞生思想。“个体生命能在一种和谐、宁静、健朗、开阔的美好状态中,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国家、人类、世界产生一种责任、悲悯和承担。”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院士表示,人文教育吸纳和再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志、价值取向、个人情趣、想象力、创造力和责任心等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有思想的知识 有“人”的课堂
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了近20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有思想的知识,启发学生充分理解世界演变的过程,从而确立自己思想的体系。”王元周教授强调,人文教育不仅是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更应是理念教育。他也坦言,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学生们觉得有的课程的思想性有待加强。
王义遒教授提出人文教育必须采取讨论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据他介绍,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清华大学学生跟美国顶尖大学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发现学生们的总体知识水平不差,但清华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比美国学生差。
通过阅读经典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建议中学不要文理分科,每个中学生到大学时,应该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能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接上口。”王义遒教授建议中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经典,“大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接触经典,思考人类社会怎么发展过来的,哪些该坚守,哪些该发展,形成自己深刻的理解。”据悉,人大附中倡导学生必读《论语》。
人文学科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头戏”,但人文学科不能只教授知识,而必须教授有思想、有生命的知识,不只有“文”,更要有“人”,这是在场专家的共识。
北京四中已经形成了人文教育的一套体系:必修课,深入学习与不断积淀;选修课、社团进一步拓展;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实现专题文化活动;专题讲座,讨论再次深化;假期综合文化实践活动中再感悟、再展现;集文成集,回顾反思,形成深度内化。其中,他们特别强调师生和课程两项指标。
连中国老师引用了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的一段话来阐释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
“所谓师生,真实而具体的含义是彼此交换过精神礼物的人!所谓师生,就是在上帝的花园里一起尽情玩耍过的伙伴!所谓师生,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过’,而是一起‘体味过’‘怀想过’‘留恋过’‘动情过’‘活过’……”连中国老师的一席话引起与会者的反思。
“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变得更好。”翟小宁副校长与大家分享了他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善良心灵的案例,他提出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即使没有教材,有了人就有课堂,有了人就有精神。”
发掘“风景”的教育力
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还应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北京的高中和大学正在探索渗透人文教育的新途径,并开始联手行动。
王恩哥院士介绍,北大正在部分院系实行小班化教学,每堂课“限量”15个学生。这样,参与谈论变成学生的课堂义务,每个人都必须去思考、去表达,受教过程变成了求知过程。未来,北大希望做到让本科生有两个学期能享受小班教育。
同时,北大采取多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在跨学科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元培学院三家联合设立了外国语言和外国史专业,学生需同时学习外国历史和外国语言,知识结构更完整。北大将开设的系统生物学专业整合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等不同学科,水科学专业整合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环境等学科。高中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四中的老师们也在带领学生们探究水科学。
“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中学老师的事情,也是大学老师的事情。”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雷兴山教授介绍,因近年考古专业招生出现问题,北大举办考古夏令营,从全国选拔对考古感兴趣的优秀的高二年级学生。夏令营请来考古学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北大的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倾巢出动”,担任导师带中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带学生去考古现场体会“用手铲读天书”……
尽管北大通过考古夏令营选拔出的学生非常有限,但考古学家们还是每年抽出10天的宝贵时间,因为他们看到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在夏令营中被唤醒,开始有意识地认识过去与寻找自己,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作为一名考古专家,我每年都会有重大考古发现,却经常感到痛心。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1/3的文化遗产已消失。我们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去跟官员呼吁,换来的只是无用的红头文件。后来我们发现,给中学生讲、给中学历史老师讲,是最好的宣传。”雷兴山教授说。每年考古夏令营会邀请10位中学历史老师参加,许多老师回校后办起考古社,将文物保护精神发扬广大。
在实践中促发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人大附中举办“小生命 大希望”为主题的摄影展,一位校园女工拿起相机拍雪后小景,而这一幕又被学生捕捉下来,平凡的美丽与感动在校园传递。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学生先后近800人次参加了12次游学,20多位老师共同建设游学课程,建设了7个文化主题线路,开设了游学讲座41个,编辑“行前行后”手册19本……路上的“风景”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使学生积蓄了前行的能量。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善良的心灵,是一所学校的希望与品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李奕表示,通过在论坛上的交流、分享与研究,高中与大学增进了了解,达成了共识,进一步明晰了人文教育的目标与途径,有助于联手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环境。■
□ 编辑 王雪莉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予东田圃·散文随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程予东

 

 庄子在《人世间》里讲了一个故事: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社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

 

庄子想借此寓言说明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变化的。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无用方是大用。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假如有孩子说“我会弹贝多芬了。”有人就回应:“生活中到处都是才华的废墟,你会弹这有什么用?”“我在想苹果成熟了为什么会落到地上,怎么不向上飞。”人们还是会说“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想它有什么用?”“我会背诵《春江花月夜》了。”人们依然会不屑地说:“会背它,有什么用啊?”

 

其实人们所说的用常常指的是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换句很通俗的话说就是值多少钱。凡事都用钱来衡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炙手可热的的价值观。延伸到上学读书,诸如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大钱吗?考大学有什么用,很多人大学毕业就失业,还不如农民工的收入高。当这中功用思想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多是为着攫取利润匆忙的足印,疲惫的眼,焦灼的脸。仅仅追求物质的富有催生的是感官的满足,内心深处却缺少深挚的幸福感。而后者才是人们心底最真切的渴望。蔡康永成为名嘴后,在博客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他的话可以说是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如果没有这一切,生活该是有些单调和空洞的。因为人与动物是有差别的。韩少功说:这种差别,在于人是有文化的和有精神的,在于人总是追求一种有情有义的生活。换句话说,人没有特别的了不起,其嗅觉比不上狗,视觉比不上鸟,听觉比不上蝙蝠,搏杀能力比不上虎豹,但要命的是人这种直立动物往往比其它动物更贪婪。一条狗肯定想不明白,为何有些人买下一套房子还想圈占十套,有了十双鞋还去囤积一千双,发情频率也远超过生殖的必需。想想看,这样一种最无能又最贪婪的动物,如果失去了文明,失去了文明所承载的情与义,会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连一条狗都有理由耻与为伍?

 

网上前段时间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当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儿吵吵,‘怎么全都是鸟’!

 

当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中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儿喊‘唉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知乎上也有类似的问题:问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知友“mupeng”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慢慢地,我长大了。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幼时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可以提高个人修为,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它往往决定了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下棋和钓鱼怡养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心志;听音乐可以增强空间感知,促进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情投意合的朋友谈心可以滤去心底的浮躁,让身心沉静下来,获得前行的力量支持;走进教堂祈祷时获得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让我们庄重自己的生命……

 

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有意思的活着这就是生活的旨趣所在了。有趣是最大的才情,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乔布斯即是典型代表,17岁那年,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后,放弃了“有用”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serif和serif字体,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举动,却在十年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设计苹果电脑时做出了“最美的字体”。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会去选书法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漂亮版式。”

 

爱因斯坦曾经用小提琴演奏来代替他的物理演讲,并认为这更容易理解。化学家霍夫曼常用绘画象征性地表达化学方程式。这些都告诉我们艺术就是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无用促进有用。

 

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无用”之中常常隐藏着有用的潜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作者 程予东  浙江省象山荔港学校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作者微信公众号:予东田圃  yudongtianpu 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xiaoxuezuowen/4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