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www.zgpaoc.com--优秀作文】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众多药叉女像、印度教的三大女神像、度母像的女性形象分析,探讨其丰姿倩影背后所蕴藏的印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美丽妖娆的女性形象背后又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社会宗教思想。
关键词:宗教美术;图像研究;女神崇拜;印度教;艺术作品;生殖崇拜;男女平等;女神形象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古代印度社会中的众多女神1.药叉女古印度早期王朝的人物雕像中,多半是印度民间信仰的药叉和药叉女,药叉女的形象一般都是夸张丰腴的女性人体,并已升华为古代印度女性美的人体标本。桑奇1号大佛塔的侧柱和门梁之间的图案表现的是古代女性和树的形象,通常被称为《树神药叉女》,被公认为桑奇乃至整个印度雕刻中最美的女性雕像之一。加尔各答博物馆中保存有巴尔胡特遗址,造型丰满而庄重的药叉像,是巴尔胡特雕刻中最引人注目的。塔门侧的旃陀罗药叉女,虽然身体有些弯曲,还保持着一种古朴的庄严。在一个佛塔围栏上雕刻有三个药叉女像,这是印度美术史上的名作,三个药叉女面含微笑,足踩侏儒,她们体态优雅闲适,美丽动人。《持拂药叉女》就是孔雀王朝时代最著名的雕刻珍品之一,这尊雕像出土于巴特那附近,这尊雕像表现出丰腴的女性肉体之美,蕴含着印度生殖崇拜的观念,对后来许多优秀的印度雕刻作品有着巨大的影响。2.印度教中三大女神
女性的角色在印度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就有农产丰饶女神或地母的崇拜,但她们的神格不高,印度教摄取这些民间信仰的因素后,在笈多王朝以后,女神的地位日趋显赫。印度教的三大女神为三大神的配偶,即梵天的妻子萨拉斯瓦蒂、毗湿奴的妻子拉克西米以及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萨拉斯瓦蒂是梵天的妻子。她被认为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是文艺和智慧女神,被称为“吠陀之母”。传说她是梵文的创造者,是一切文学、艺术和科学的保护神,掌管着语言、诗歌、绘画等,被称为“妙音天”,擅长弹奏维娜琴。新德里博物馆里的萨拉斯瓦蒂的塑像,制作于12世纪,天女形象优美,头戴华丽的冠饰,上边的右手拈着一朵白色莲花,与左手拿的长条棕榈叶抄本相呼应,下边的右手持念珠,作施与势,剩下的那只手提着用于仪式的水瓶。博帕尔博物馆陈列的萨拉斯瓦蒂像,呈坐姿,胳臂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状态,正弹奏着维纳琴,另两只手分别握着手抄本和念珠串。女神半闭着双眼,脸上呈现出一种冥想的神情。
毗湿奴是最受印度教徒崇拜的主神,他是保护之神,代表慈善和美德。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毗湿奴的妻子,也被称为“吉祥天女”,是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财富女神和生命保护之神。
拉克西米是美丽温柔的象征,形象端庄,光彩照人,散发荷花香气,她的坐骑是莲花、金翅鸟和猫头鹰。她通常和丈夫毗湿奴一起坐在莲花座或半人半鸟兽迦楼陀身上。在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存放有印度教保护之神毗湿奴和他的妻子吉祥天女的塑像,他们俩依偎着站在一起,吉祥天女右手搂着毗湿奴的肩颈,深情地望着自己的丈夫,她身着性感纤薄的沙丽,长曳至脚踝。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是雪山女神,也是婚姻和家庭之神。帕尔瓦蒂既拥有生殖的神力,又具有毁灭的神力,与湿婆是绝配的一对。她经常以不同的外形出现,据说帕尔瓦蒂有十个化身,但最重要的化身有两个,一个是“难近母”杜尔迦,另一个是“时母”迦利女神。因此,她既有温柔美丽的一面,也具有恐怖的一面。乌玛是湿婆妻子雪山女神的另外一个名字,代表光明、美丽,这尊湿婆和乌玛的塑像现藏于新德里博物馆。3.度母像度母,又称作多罗菩萨,或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认为她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经论、典籍又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多罗菩萨的信仰在古印度时代就非常流行,我国唐代高僧玄奘于633至645年在印度游历。在其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曾两次提到多罗菩萨像。一处是在印度的�罗择迦寺,供奉着观世音自在菩萨、佛陀与多罗女神(度母)构成三位一体的威严的黄铜铸像。在玄奘的笔下,我们领略了宏伟壮丽的庙宇,多罗菩萨与佛陀、观自在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威严的黄铜铸像,这些皆说明当时多罗菩萨在印度佛教中地位很高,具有重要的影响。玄奘见到的另一尊多罗菩萨像是在那烂陀寺附近,“满胄王铜佛像北二三里,砖精舍中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每岁元日,盛兴供养。邻境国王、大臣、豪族、赍妙香花,持宝幡盖,金石递奏,丝竹相和,七日之中,建斯法会。”当时多罗菩萨崇拜之盛况,于此可见一斑。新德里博物馆中所藏的这尊多罗菩萨像,这尊塑像出土于奥利萨邦,是9至10世纪的作品。这位多罗菩萨身着纱丽,她优雅的身体轮廓被描绘得十分逼真,在女神的右脚附近有一个下跪的信徒。
(二)印度女神崇拜的缘由
印度教体现了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信仰和习俗向今天流行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抱负、习惯、思辨和形貌的综合物的发展。对印度教徒来说,宗教是心灵的体验或心态。[2]在印度教艺术中对女神的崇拜,体现了母系氏族的遗风,这些女神都担负着神圣的职责,要保证人们丰衣足食,子孙兴旺,大地五谷丰登。反映出人们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世界充满惶恐,借助神灵的力量,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影响自然,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这就是在古代印度社会出现众多女神的缘由。正如阮荣春所说,大众的接受促进了佛教信仰的普及,把深奥、晦涩的佛经教义转化为一幅幅人情味的现实画卷,对佛教信众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化作用。[3]同样在印度艺术中,多样女神形象的塑造,对印度人们起到了教化和鼓舞的作用。(三)印度女神崇拜的文化意义1.母系氏族的遗风母系氏族是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对母亲的爱戴、敬仰和依赖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始阶段,当先民们面对大自然的无法预知,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母性,希望得到保护,或得到与自己有利的决断。母亲因此被赋予神性并受到崇拜,这就是女神崇拜的起源。[4]印度的雪山女神更是一位集大成者,仅她的称号就有十几个,常见的有乌玛、帕尔瓦蒂、杜尔迦(难近母)、伽梨等,经历了长期发展的演变过程。当她的名称改变时,她的神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吉祥天女拉克西米,是印度教的吉祥女神,主宰幸福和美满;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度母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当人们面临困厄、痛苦忧伤时,向她呼救与倾诉;当人们幸福欢乐时,与她分享,这位女神如同精神上的母亲般,在人生的旅途上精心地呵护着他们。这些女神的形象上带有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遗风,汇集了以往各时代各地域诸女神特质的神母,成为印度古代人民精神崇拜的灯塔。2.生殖和繁育女神印度艺术中的众女神们,几乎都是司生殖和繁育的女神。她们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保证土地丰收,万物丰产,果实累累,使人们丰衣足食,子畜兴旺。这就是代表了远古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他们希望在冥冥之中有神灵来护佑他们。人们认为,收获与生育密不可分,而这些主管收获和生育的女神与男神的联姻,进行性的行为,与作物丰产、人畜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放纵自己的情欲,有助于动植物的繁殖。人体生理表征,人类的身体本身就包含了高与深的美感,如男人肌肉隆起是力与美的象征,而丰乳肥臀则是女性多育的象征[5]。在印度,大神湿婆和妻子雪山神女被奉为丰产神和司管婚嫁繁育的神。印度至今盛行林伽(男性生殖器)崇拜,这种活动最早源于前2000年印度河文明时期。3.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女神崇拜带来了对女人的崇敬。在性力派中,所有妇女都被视为万物终极原因的代表――“世界之母”的化身而受到尊敬,虐待和伤害妇女被认为是最残暴的行为,这种对妇女如同对待女神本身的崇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从某种程度矫正了正统印度教歧视妇女的理论和实践。
度母是以女神的形象出现的,使众多的女信徒感到亲切,对受苦极深广大底层妇女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如前所述,在度母的起源传说中,当众僧人游说慧月公主修成男身以求正果时,公主却许下最诚挚的心愿:我愿以女性温柔善良的本性和如同金刚般的誓言,为众生有情做利乐之事,救护芸芸众生,誓愿以女身度化众生。这一席话可谓掷地有声。去除其宗教的外衣,它多么像是古代社会中一篇女权主义的宣言,闪现着要求男女平等思想的光辉因而度母受到无数男女信徒的狂热崇拜,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着广大妇女打破男性一统天下的希望与理想。(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650、761.
[2]印度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1
[3]阮荣春.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艺术探析 [J].中国美术研究, 2012,(21).
[4]施传刚.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01).
[5]林少雄.中国彩陶文化中时空意识(第5辑)[J].中国美术研究,2013,(01).

印度女神形象研究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众多药叉女像、印度教的三大女神像、度母像的女性形象分析,探讨其丰姿倩影背后所蕴藏的印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美丽妖娆的女性形象背后又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社会宗教思想。

【作者单位】
【关键词】宗教美术 图像研究 女神崇拜 印度教 艺术作品 生殖崇拜 男女平等 女神形象
【基金】:
【分类号】:J19
【正文快照】:

萨拉斯瓦蒂是梵天的妻子。她被认为是知识和智慧的象(一)古代印度社会中的众多女神征,是文艺和智慧女神,被称为“吠陀之母”。传说她是梵文的1.药叉女创造者,是一切文学、艺术和科学的保护神,掌管着语言、诗古印度早期王朝的人物雕像中,多半是印度民间信仰的歌、绘画等,被称为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施传刚;;[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阮荣春;;[J];中国美术研究;2012年Z1期
1张玉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里功;;[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饶梦华;;[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张思齐;;[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赵宝红;[J];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6郝玉芳;;[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7陈明;[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8栾睿;[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9王征;[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10费泳;[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1刘惠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阮立;[D];上海大学;2011年
3袁敏;[D];西北大学;2001年
4艾娣雅·买买提;[D];新疆大学;2003年
5袁承志;[D];清华大学;2004年
6杨冬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苗光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高小强;[D];四川大学;2005年
9李强;[D];暨南大学;2005年
10徐振杰;[D];山东大学;2006年
1奉定勇;[D];湘潭大学;2010年
2江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何文婧;[D];西北大学;2011年
4杨曙晨;[D];南京大学;2011年
5王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孙丽丽;[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7丰字文;[D];外交学院;2011年
8孙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武磊磊;[D];青岛大学;2011年
10李丽娟;[D];河北大学;2000年
1谢继胜;廖旸;;[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3期
2刘丽敏;;[J];桂海论丛;2008年06期
3刘勤;;[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赵宗福;;[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6期
5赵宗福;[J];寻根;1999年05期
1柯惠新;赵静;邹玲;陈锐;;[J];对外传播;2009年04期
2李兴阳;;[J];中国电视;2014年01期
3王利红;[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4钟新;彭大伟;;[J];对外传播;2012年11期
5吴光辉;;[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1年00期
6叶小舟;;[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06期
7张苏敏;;[J];城市;2011年07期
8孙晓昕;;[J];美苑;2014年02期
9崔建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岑卓妍;;[J];东南传播;2014年08期
1王伟;;[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1本报记者 孙霞云 潘明 周燕华;[N];中国国门时报;2012年
2记者 叶小静;[N];温州日报;2010年
1韩晓冬;[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苏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吴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王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杨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吕旭峰;[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施小冬;[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金明磊;[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8田育帅;[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刘海韵;[D];南昌大学;2013年
10郭小照;[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youxiuzuowen/4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