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www.zgpaoc.com--高三作文】

【摘要】
《高三》这部纪录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高中生而言,高考就是人生的转折点,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参加高考、考上大学。高考担当了选拔人才的过滤器,进而成了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而高中时代“禁欲般的生活”到了大学,由于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管教和繁重的课业压力,最易演变成“纵欲般的沦陷”,旷课、睡觉、沉迷网络、面对学业迷茫不知所措……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高中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与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兴趣和爱好的引导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
《高三》、高考、大学生、困境
一、高考大于天
反复看《高三》这部纪录片五、六遍,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段话:
高三开学时,班主任王锦春面对全体学生作的激情澎湃、语重心肠的动员讲话:“在高三这一年,你给我拿出半条命来,我不要你一条命……你们,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你们也不例外,你们也必须经过这样的阶段,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要吃苦的时候敢吃苦。”一个做苦工的母亲对孩子的期待:“我们干活很辛苦,那我也想孩子不要像我们一样……种田是很辛苦的,你们要认真读书读好书,考上了大学以后你的命就比较好、比我们更好’”。片子里的另一位农民父亲也这样说:“当农民第一是很累,而且社会地位很低。”
从老师、父母的句句话语中,无不能体会出高考对于一个高三学生的重大意义:高考就是人生的转折点,成功了,就有美好的前途;失败了,所有的努力泡汤,毫无前途可言。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可以说,如果哪家有一个高三学生,全家人都要进入备战状态,一切事情围着高考转,一切事情跟着靠边站。高考大于天。
二、高考为何如此重要
片子中那位做苦工的母亲说的话听起来很朴素,却反映出千千万万个中国父母对于高考的认识,也反映出在我国高考对于一个学生发展的分量,它是农村学子“鲤鱼跳龙门”的必经之路,是非主流群体向主流社会流动的重要管道。
在现代开放性的社会中,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国家,要想接受更高一级的正规学校教育,就必须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才能获得入场券。于是高考就担当了选拔人才的过滤器,进而成了高中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往哪指,教师往哪教,学生往哪学,严重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考试高手。在高中阶段你可以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你可以没有兴趣爱好,你可以不会与人相处,你可以没有主见和思想,这些都没关系,因为高考不考这些,这些也不是考上大学的必要条件;但有一点必须具备,那就是你得会考试,这样你就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三、考上了大学,失掉了什么
他们是一群天真浪漫的少年,他们需要梦想、需要歌唱、需要嬉戏、需要自然、需要交往……然而所有这些需要都要为高考让道,老师和父母会说“等你们考上了大学,有时间让你们玩、让你们唱,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真的等到那一天,很多人可能会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玩了,没有了兴趣爱好,不懂和别人如何交往,甚至有些同学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无法适应大学的独立的生活。而高中时代“禁欲般的生活”到了大学,由于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管教和繁重的课业压力,最易演变成“纵欲般的沦陷”,不少学生放松了也松懈了,旷课、睡觉、沉迷网络,面对学业他们迷茫不知所措……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高中教育过于重视单方面知识的灌输与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兴趣和爱好的引导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应试教育的极致,只看到学生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发展,而无视学生道德、情感、社会性的培养。全面发展只能停留在口头宣传,培养出来的产品也只能是一条腿健康、一条腿跛。这样的不合格产品进入了大学,再流进了社会,有什么样的考试,便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之未来,不能不令人担忧。
四、考上大学真能改变命运吗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已经走过了三十一个年头,到了三十而立的阶段,可到底高考立起来没有呢?1977年的高考恢复招生,对于文革时代上山下乡的“老三届”青年来说,无疑是沉闷多年的土地上的一声惊雷,政策的改变重新燃起了他们青年时代的梦想:他们欢呼、奔走相告,把积尘多年的书本找出来,静静地读、认真地学……他们中很多人相继通过77年之后的几届高考,考上了大学,彻底改变了命运。随后很多年的高考制度一直和国家包分配的就业分配制度挂钩,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很多农家子弟、以及城市中家庭没有门路的优秀青年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随着国家教育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改变了过去由全部国家承担大学学习费用的免费教育和国家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上大学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万事无忧的境地。一定意义上说,上大学对学生和家庭都是一种投资,而就业也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除了军校等特殊院校以外,免费学习和包就业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且随着近年来高考扩招比例的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种事实,“考上了大学拿到了大学文凭”与“找到工作”这个等式的两端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决裂,考上了大学已经不再是改变命运的代名词。
五、大学生的困境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仅在知识、技能、经验上而且在内在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最终保证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中只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到了大学再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此种说法纯属胡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更需要从小促进和培养。就算“改变命运就要考上大学”的说法是对的,但是它的反命题“考上了大学就能改变命运”也是不正确的。
也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现在的大学生丧失理想、缺乏动力、旷课成风、沉迷网络等等现象时,我们除了痛心疾首外,又不禁反思:他们天生就如此堕落和不求上进吗?如果不是,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活力、阻碍了他们的上进心?笔者以为这和高中时过渡的压抑和灌输是分不开了,缺乏了培养责任心、个性和自我的土壤,如何能生成向上的动力和理想的追求呢?
我国的高考制度一直再改,国家教育部门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确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和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尝试最终拧不过应试教育的大腿,我们不禁要问:适合素质教育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土壤在哪?要说培养学生的素质,我想可能学生应试的素质确实提高了,但是其他方面的教育则名存实无。中国高考路在何方?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考上重点大学 并非意味着命运从此改变

■河南经济报 赵蕊

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2016年高考昨天终于拉下帷幕。无休止的试卷习题、宾馆里特设的高考房及各式各样的营养补品……都随着高考的结束销声匿迹。接下来,考生将面临的是填报志愿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家长及学生关注的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上重点大学的问题。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考上重点大学就意味着命运的改变。然而,现实状况是能拿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少之又少。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高考报名人数约915.6万人,而“211”高校(含“985”大学)录取人数为42.7万人,占全国录取率的4.7%,如果放在考生人口基数大的省份,这个比例会更低。

在高考大军中,有一类考生可以称为“重点学校一族”,他们不惜放弃兴趣爱好以及一切社会活动而专注于高考,这类考生非名校不填报、非重点不考虑,宁可重新复读来年再考也不愿上普通院校。学生争先恐后上重点大学,无非就是想受到更好的教育,毕业之后能更好地就业。的确,在残酷的就业压力下,拥有重点大学的文凭,会起到很好的“敲门砖”作用,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面对招聘企业时,可能就因为是非重点大学毕业而与机会擦肩而过。但切记拥有重点大学的背景只是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因素,并非意味着人生的命运从此改变。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非重点大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照样可以闯出一片天地,而名校生如果知难而退、不思进取,同样会被社会淘汰。要知道一个成熟的公司每年对员工的考核是靠数据说话的,公司里只有能胜任工作和不能胜任工作这两种员工,考核时没人会在乎你毕业的学校是不是重点院校。所以,不管你是否报考名校、也不管你最后能否考上名校,努力付出,不断提高自己,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gaozhongzuowen/7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