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400字 /

【www.zgpaoc.com--400字】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作者简介:武二虎(1987年―)男,汉族,甘肃省天水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摘要:实践一词虽然在古代就进入了哲学家的视野,但是从实践概念的提出到科学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真正理解实践的本真内涵。而马克思通过在对前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并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统一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的科学的实践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概念;世界
一、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对实践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实践一词源于古希腊的 praxis(拉丁文),其基本意义是指行动、行为及其后果。如苏格拉底在与格老贡的对话中用的善就已经孕含有了实践的意义,他说:“这个给予认识的对象以真理并给予认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是好东西,但它却是更好的东西”。[1]亚里士多德对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做了区分,并且在论述人类幸福时明确提出了实践概念,他说:“世上的一切学问和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人间的至善”,[2]“人间的至善在于实践”而“实践就是幸福,义人和执礼人所以能够实行其美德,主要在于他们的行为。”所以“实践成为最优良的生活”[3]但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践主要是指伦理和政治行为。而真正把实践引入哲学之中的是康德,他在分析人的理性活动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概念,他认为实践理性是指理性在人的行动中的实践应用,即理性对意志从而通过意志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这种在意志支配下的行为,他认为是道德活动。所以在康德哲学中,实践是在伦理的范围来打转的,是一种在善良意志下达到自由的善的道德活动。
到了黑格尔哲学时期,他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实践的一般规定性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他所谓的实践指的是“行动”“意志活动”“人类活动”,认为:“人的真正的存在就是他的行为”,[4]通过劳动人们改造自然,使得事物有本来如此变成应当如此,人还通过劳动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且通过劳动形成的劳动产品来确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达到自我意识。但是黑格尔所谓的实践、劳动是抽象的理念活动,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只是理念活动的一个“样式”,他只是抽象的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束缚,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了地上,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把实践看作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不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所主张的是一种“理性活动”。而费尔巴哈所讲的实践一方面是指人的生物的、生理的活动和呼吸、饮食的活动,他说:“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喝。我们所吃所喝的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我们不仅是这些感情关系;我们还用我们不懂美感的牙齿咬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的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不过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成血和肉,把它的本质变成我们的本质。”[5]这样的实践是脱离社会的一种动物的感觉活动。另一方面,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成是犹太人的一种牟取私利的行为,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6]所以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的,他同样也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关于实践概念的内涵的科学界定,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以唯心论观点的把实践理解为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另一种是以唯物论观点的把实践理解为同动物活动没有区别的物质性活动,而不能按照其固有关系把实践的能动性和物质性统一起来。所以这就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科学理解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概念的超越
在西方哲学中,对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理解其主要影响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中,他把实践只是看作是绝对精神运动的一个环节,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认为人是靠自己的实践把自己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的,肯定了人的能动性。但黑格尔的所谓的实践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是一种从无创立有的过程,是纯主观的活动,而不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7]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中,费尔巴哈打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使哲学从唯心主义回到了唯物主义的宝座上,他认为实践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精神的活动,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实的人的活动,但他的所谓现实的人的指在抽象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是卑污的活动。马克思也在《提纲》第一条中写道:“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8]通过对以上二者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对于实践一方面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又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在此基础上他继承黑格尔自主性和创造性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的活动基本内核,形成了对实践的科学界定。
(二)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通过对前人尤其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中劳动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的继承,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但这一过程并不平坦。先后马克思经历了在《博士论文》时期即对实践理解的萌芽阶段,这主要是哲学的实践,即理论批判实践,到《莱茵报》时期的积淀阶段,这主要由理论批判转向现实斗争的实践。到《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观,再到《神圣家族》由异化的劳动观向人实践的回归,最后在《提纲》中对实践做了科学的界定,马克思指出不仅要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即实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对象性的活动。它是能动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能动性与物质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0]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这是马克思首次把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实践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形式,并且把它提到人的存在方式的高度来理解,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但他又超越他的自然属性,自然物不会自动的满足人的需求,所以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把自己的主观目的注入到自然物中,使其发生物质形态的改变,满足人的需求,使人的能动性与物质性到达统一。

实践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也形成相应的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形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的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之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2]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的活动,这种实践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的。如果这中生产关系不能与实践活动相适应,人们就会对这种生产关系作出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实践活动的发展,所以说实践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的活动,是指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在这实践活动中,人们形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汇点。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的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实践活动对主体的内化。而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是实践活动对客体的外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是自然界自在分化的结果,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活动所导致的结果。但是实践又是有目的的活动,它们二者以实践的活动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转化,不仅客观世界通过人的实践可以实现向主观世界的转化,而且主观世界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成客观世界。使得主观世界的目的性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达到统一。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统一的基础。所谓自在世界即自然世界,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尚未被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范围之中的自然界,即自然界中尚未被人化的那部分。而人类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无论是自在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创造人类世界时,不是在自在世界之外去创造人类世界,而是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人类世界的。在人类产生之前,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实践活动之后,才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世界,使世界二分化。而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自在世界纳入到人的世界之中,是原来二分的世界之间发生了相互的转换,到达了统一。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即马克思所指出的不仅要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
因此,在人类世界中,不管从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实践都是它们形成的基础,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到达有机的统一。
三、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科学界定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科学界定,揭示了在传统的教科书中,将实践只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加以阐述的错误观点,并且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3]即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应该从实践,从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去理解人的活动,而不是从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物质或事物出发看问题,实践不只是人的认识的来源,而且还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不再是从人的观念来研究人和历史的发展,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来研究人和历史,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14]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改造世界,而且还会创造世界,它内在的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同时我们也会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观察人类世界的,以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这也使他形成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并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来即共产主义者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2] [3]《西方哲学著作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148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3
[5] [6]《费尔巴哈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248,186
[7] [8] [9]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8,14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
[11] [13]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9,13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34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9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75

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浅析

摘要:

本文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来浅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为实践唯物主义,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空间和科学内涵,进而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5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