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400字 /

【www.zgpaoc.com--400字】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1400万妇女中,有450万是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1%,其中,18~20岁的女孩占的比例最大。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整形而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1983年1月10日,张克莎完成了自己由男人变成女人的变性手术,这是中国首位变性人。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变性和变性手术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理解。从此,媒体对变性人的关注乐此不疲,一些医院在实施变性手术时不遗余力地炒作,使宣传成分大于医疗技术本身,变性人成为医院扩大知名度的工具。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提供的信息显示: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虚假医药广告误导吃错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告监测显示,2005年,报纸药品广告违法发布率高达90%以上。
一方面是惊人的让人心痛的数据,另一方面是违法医药广告的泛滥。
“医疗广告要取消!”2005年3月7日,政协会议医药卫生界委员联组会议中,卫生部部长(时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的一句话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各大媒体对此议论纷纷,发布医疗广告的医药企业、医院及各大平面、电视、网络媒体都为之捏了一把汗。
2005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虚假违法广告特别是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及医疗服务中的虚假违法广告,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中的整治重点。
2005年10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在“拒绝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万人签名簿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日,由国家药监部门发起的“关爱生活,关爱健康――拒绝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展开。
《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出台,根据此规定,从2005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广告未经审查一律不得发布。
2005年,国内医药广告调整、变动、转折,但2006年我们打开各大媒体却可以发现它们依然“嚣张”,这折射出了要彻底整顿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泛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人流的误区

“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因为看得见,所以更安全,3分钟解决!”
“梦里三分钟,烦恼去无踪!”
“微管无痛人流――让爱自由!”
“老公我又怀孕了,怎么办呀?”-“别怕,上××女子医院做无痛人流去。”紧接着,《好男人》的歌声飘扬。
以上是部分媒体关于无痛人流的广告。近年来,关于无痛人流的广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些广告商们甚至把这些广告做到了学校的周边。
暑假、寒假是人流的高峰期,这是一个在医院从事妇产科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的。正值寒假笔者走进了一家女子医院,值班的杨医生说,每天的无痛人流手术量有十几例,在暑假有时一天会达到几十例。杨医生指着门诊记录告诉笔者,这几天来做人流手术的未婚者占2/3以上。门诊记录显示,她们当中最小的才16岁。杨医生说人流人群中出现稚嫩的面孔是常有的事,在她与病人的交谈中,发现许多就诊者的避孕知识十分缺乏,不知道如何进行紧急避孕。即使有些知道一些避孕方法的也不大付诸行动。因为在她们眼里“无痛人流”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远比避孕起来方便。这种思想让身为医生的她哭笑不得。“有的女孩甚至半年时间就做了3次手术。”杨医生痛心地说。
笔者和杨医生的交谈中,刚好遇到一位前来做手术的女青年,她说,人流手术“无痛”让她身边不少女孩对人工流产完全丧失了畏惧感,认为手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做过五、六次人流手术了。
前不久,一位李姓读者给本刊打来电话,表示了她的忧心。她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这次放假回来,她对李女士说,现在同学中,情侣在外面租房同居的很多,口气中还流露出“羡慕”。李女士担心女儿走错路就叮嘱女儿,“你千万不可学他们,别看他们似乎过得挺好,万一出事那就惨了。”没料到女儿的回答却是“妈妈,你真老土,你没看电视里都在讲做个无痛人流只需睡一会儿就行吗?才三分钟!”李女士对此真的是无奈又担心。她气愤的是现在的广告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任。
更有甚者这样认为“女人不做一回人流,就不算一个完整的女人。”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1400万妇女中,有450万是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1%,其中,18~20岁的女孩占的比例最大。
“青少年本来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可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人流广告中对人流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只字不提,又对青少年性行为起了误导作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错,但就人流手术来说,有意混淆是非地扩大目标群体,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人流只是对女性计划外怀孕的一种补救措施,是无奈之举,女性每做一次人流,对身心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切不可把它当作避孕手段。
“无痛人流”手术对女性的损伤其实几乎和普通人流手术完全一样,不但影响身体,还有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大出血、子宫穿孔、感染等,多次人流还可能引起生育困难、习惯性流产、失去生育能力等。18岁以下的少女由于生殖系统中的子宫、阴道等发育尚不完全,做人流手术的风险更大,可能会影响一辈子的幸福。
女性一旦感觉可能会怀孕,在72小时之内都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采取紧急避孕措施。还有一些女孩怀孕后怕被人发现,偷偷到一些没有行医资格的小诊所做药流,这是十分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沸腾的“美女经济”

2003年郝璐璐成为中国第一“人造美女”,在她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了一场“人造美女”风潮,成都、昆明、上海等城市纷纷“揭竿而起”,立争打造各个城市的“人造美女”。
人造美女的声势运动刚刚过去,一些美容机构又纷纷启动另一项“造美工程”,免费打造“爱美天使”,“幸运儿”在过五关斩六将后,成为即将入“炉”的“胚子”,经过一系列改造,最后终极亮相,这种对比鲜明的“事实广告”,让不少女性跃跃欲试。
“人造美”的出现是否为众多身处苦恼的爱美MM带来了福祉呢?事实是,在她们大胆追求“人造美”的同时,却有一支更庞大的因整容而毁容者的队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整形而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来自几家大医院整形外科的统计数据表明,现在每10例求诊者中,就有4例因整形失败而要求修复的。而对此,一些整形机构却讳而不谈。更有些美容机构将其宣传为成功捷径,如深圳某整形医院曾经在其征集“人造美女胚子”的广告中这样宣扬:深圳第一人造美女,全城瞩目,传媒焦点,手术费、宣传费全免,向影视制作机构推荐……
整容手术中现在还有“炒”得比较热的“丰乳术”,什么“做女人挺好”“美体丰胸,让女人更女人”等等。总之,丰胸广告总是强调丰胸让女人如何从自卑自怜,从没人注视的丑小鸭到众人关注的焦点。这种强大的广告攻势,让一些女性不由得不怀疑起自己来,有些为了保留男人对其的热情,唤回众人的注视也投入到丰胸行列。
“最容易做坏的是眼睛,这也是一旦做坏最难修复的整容手术。”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陈焕然博士说,“拉双眼皮失败会导致疤瘌眼,去眼袋失败会造成下眼睑外翻,甚至睡觉时闭不上眼睛,见风流泪,最终导致结膜炎、角膜炎、严重的溃疡甚至失明。”在陈焕然博士进行的修复手术中,有50%是针对眼睛进行修复的。

其次是鼻子,在一些失败的手术中,鼻子歪斜,感染变形,甚至硅胶脱出,杰克逊那个令全世界都奇怪的鼻子已经足以让人们吸取教训。
再次是乳房,失败的乳房整形手术会造成乳房两侧不对称,乳房发硬,一侧或两侧支配乳头的神经损伤,乳头失去感觉和勃起的功能,更严重的会导致乳房感染、溃烂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切除整个乳房。
除皱的并发症也很多,手术失败会造成眉毛、口角、眼角一边高一边低,或者在头发里面留下疤痕,导致脱发,最严重的会导致面部神经损伤至面瘫。
吸脂手术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手术,据整容业内人士透露,吸脂手术是最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即便是这样的手术,做坏的也不在少数,而一旦做坏,则会导致被吸脂的部分高低不平。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整容失败案例,陈焕然博士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
首先是监管不力和法律法规的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不具备医疗美容资格的美容院不能做整容手术,但由于法律的执行不严和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目前还有很多不具备资格的美容院在做整容手术。
其次,部分具备医疗美容资格的美容诊所或门诊部为了利益,经营国家不允许的项目,或者做一些其能力达不到的大手术。他们聘请的医生中有极大一部分没有经过国家专门医疗机构的认证;有的根本不是医生,有的是医生但不是整形美容专业的医生;即使是整形美容专业的医生,但其资质较低,还处于学习练手状态……
再次,整容广告夸大其辞,误导消费者。在所有的整容广告中只有对成功手术案例的宣扬,对于手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只字不提。
最后一点,有些医生的技术和美学修养太差。陈焕然博士指出,一个合格的整形外科大夫需要扎实的外科技术基本功加上天分和悟性,再加上良好的美学修养,要集心理学、美学、医学和较高的审美素质于一身,既需要先天的素质又需要后天的苦练。在国外,人们称整形医生为“雕塑家”,他们完成的是对人体的一次性雕塑,几乎没有更改的余地。而在我国,还十分缺乏这样的顶尖人才。
2005年2月德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一项议案,要求整顿整容广告,把带有“暗示或误导”信息的广告视为“非法广告”。德国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提交的这项议案提议,禁止在广告上刊印比较病人手术前后不同状况的照片,同时也禁止作出病人体重会减轻或者自尊心会提高之类的承诺。政府卫生部门最高官员参与起草的这项议案指出,这项立法的目的在于让公众认识到女性胸部改形和人体脂肪抽吸等整容手术“原本带有多种风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德国医学会主席约尔格―迪特里希・霍佩说,“我们必须保护孩子,避免让他们成为唯‘美’是图整容外科手术师的实验材料。”

别成为“变性”的帮凶

2005年12月的某一天,几乎是一夜之间,湖南长沙的某些街头广告牌出现了某“变性美女”的巨幅照片,一时间引起市民的议论纷纷。有人说,“他”由男人变成女人确实漂亮;也有人说这样巨幅的广告矗立街头会有不好的影响,会让一部分原本性取向模糊的人坚定变性的决心。
2005年12月3日,曾为不能变成女孩而自杀的四川17岁少年小晓得到了一笔50万元的捐助,以帮助他完成变性手术、实现成为女孩的梦想。尽管面对家人的反对、社会的诘难和未成年人变性的法律问题,小晓还是申请了休学,从12月10日开始实施手术,走出了变性的第一步。
据该整形医院称,17岁的小晓是我国目前接受此类手术年龄最小的人。那么,这么小的年龄为何要做变性手术呢?报道说,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小晓从小在四川乐山键为县的农村长大。小时候妈妈喜欢给他穿裙子,堂姐还为他扎辫子。他从小就和姐姐学绣花、踢毽子。由于在女性的圈子里长大,小晓接受到的多是女性的熏陶和影响。小晓考入了成都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音乐,他最好的朋友都是女孩子,对他好的老师也多半是女老师。于是,他想变性的心情越发强烈起来……
1983年1月10日,张克莎完成了自己由男人变成女人的变性手术,也实现了自己的“女人梦”,这也是中国首位变性人。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变性和变性手术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理解。从此,媒体对变性人的关注乐此不疲,一些医院在实施变性手术时不遗余力地炒作,使宣传成分大于医疗技术本身,变性人成为医院扩大知名度的工具。有的整形医院也借免费做些变性手术进行宣传炒作,以期扩大医院的知名度。2004年12月13日,北京举办了人造美女大赛,哈尔滨变性美女刘小晶的参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些对变性人大赛的宣传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我们不可否认四川少年小晓想做变性手术与其“在女性圈子里长大”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小晓最后为什么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我想社会舆论误导脱不了干系。
对于变性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相关:如有的父母把男孩当女孩养,使其从小就“娘娘腔”,或把女孩当男孩养,自幼就像个“假小子”;也有因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或对异性产生羡慕,从而被异性“同化”所致。
因此变性人的变态心理是有因可查的,不是自发产生的。至于是否有先天因素,据悉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报道。有文章说,目前,中国有至少10万人要求变性,另有说法是40万,而实际已进行变性手术的不过1000人。其实,从已进行变性手术的患者来看,变性确实能满足“易性癖”患者一时的心理需求,但长远来看变性人在实施手术后会面临新的问题,如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就业的压力、婚姻问题、经济来源问题,一些变性人手术后就产生悔意。在江苏,一变性人就以医院没有达到自己的手术要求而将医院告上法庭,而台湾省内有首例变性人不堪压力甚至自杀。
公众对变性手术的热衷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变性手术并不是很难的医学问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变性的愿望,从而有更多的有异性倾向的人萌生变性的念头。
现在媒体对变性人和变性手术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偏离。公众对变性人的关注应该是善意的,而现在很多人关注变性是为了猎奇和刺激,更多的是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达到赚取更大利润的目的的变相广告。媒体对变性人内心的披露无不在暗示,变性人手术前的痛苦以及变性后“重新做人”的兴奋,变性人一旦手术成功便万事大吉。尽管现在医学能够实现变性手术,但变性不是儿戏。从临床来看,其成因多是心理的,因此变性手术,既不是首选也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心理疏导才是治疗的首选。

整容广告五大“花招”

皮膜种植
广告语:内外激活、无创塑型、定格青春。针对:面部皱纹、斑、暗疮印坑、毛孔粗大、面黄有特效。它能改善细胞再生功能,使皮肤弹性紧致饱满,全面提升、收紧面部松弛下垂皮肤。
专家:所谓皮膜种植其实是传统的“磨削术方法”,一种是机械磨削,通过机械磨头,把面部粗大的毛孔、斑痕变小变细。另一种是用“微晶磨削”,把微小的石英用高速喷到面部,像水一样地冲击皮肤,让皮肤损伤后再恢复,达到面部细致。

蛋白埋线减肥、除皱
广告语:让您一次想减多少就瘦多少!省时、方便、轻松减肥、收尺寸!无需节食,不易反弹。
专家:埋线减肥和针灸同属中医理论。把手术用的缝合线埋在相应穴位,通过刺激穴位配合饮食达到一定减肥效果。但如果不控制饮食,不会有减肥效果。蛋白线只是一种可被身体吸收掉的线,没有其他特别作用。但蛋白埋线在临床上没有实际的除皱效果,中医只是应用在减肥方面。


纳米隆鼻
广告语:采用高科技纳米材料,结合不同顾客鼻部基础条件、气质,个性化设计,精心雕刻完美鼻形,术后形态更逼真、自然。
专家:到目前为止没听说纳米材料应用到美容整形项目中来,现在用的隆鼻材料一般是硅胶的。

粘合双眼皮
广告语:不手术,快速定型,一粘即成,即做即走,正在亚洲掀起流行风暴,被众多白领女性称为“快餐式美容”。
专家:很多人认为不开刀是好事,但这种粘合双眼皮用的黏合剂对人体有异物刺激,可能出现瘢痕、增生、红肿等,比传统的拆线方法恢复时间长,正规医院基本不采用这种方法。
关于双眼皮还出现过“高分子双眼皮专利”,专家说:“高分子其实就是尼龙线,但叫尼龙不好听。打出某专利吸引人,但有关医疗技术方面是不允许有专利的。”

“特效悬吊术”除皱
广告语:由著名医师亲自主持。针对前额皱纹、眼角下垂、嘴角下垂等有特效。精湛的除皱技术名扬全国,还您青春容颜!
专家:大约两年前曾叫“筋膜悬吊”,简单说就是把脸皮拉紧后把多余的皮缝合于头皮内。缝合后头皮处有个包,如果包消失了,除皱的效果也就消失了,只是短期效果。因为是一种常见手术,如果总叫一种名称没有什么新意,一般隔几年会出现新的名称。
鉴于美容院“花招”太多,专家提醒求美女性欲“变脸”,还是去实在的大医院可靠。

(据《家报》)

性病广告误导多

报刊几乎每天都登载大量“性病广告”,仔细推敲,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误导的成分,值得人们警惕。
广告一:得了泌尿系感染疾病怎么办?当您发现尿道红肿、流脓、刺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到有专业防治能力的机构来……泌尿专家联合会诊,采用高效药物,结合先进电脑治疗机,对非淋菌性尿道炎、湿疣、疱疹、前列腺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疾病进行正规治疗……
剖析:泌尿系感染是由结核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等)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脓尿症状,可伴发热、畏寒、肾区痛等全身症状,但泌尿系感染一般不是通过性交途径而染病。
性病则是通过性行为等传播的传染病。其中,只有淋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可出现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如尿痛、尿频、尿急及尿道流脓等,其他性病很少或没有类似症状。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生殖器疱疹及尖锐湿疣,可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但与泌尿系感染完全是两回事。某些广告甚至把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都笼统地归纳为泌尿系疾病,纯属混淆视听。
广告二:专家小组采用高效药物,对“湿疣”进行正规治疗……本院开设“湿疣特诊”,对各种湿疣进行激光治疗……
剖析:医学上并没有“湿疣”这个病名,和湿疣有关的疾病有两种,分别为尖锐湿疣和扁平湿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病。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具体表现为生殖器、肛门部位有成群分布的疣状物,表面粗糙、质地脆而硬,为污灰色或褐色。扁平湿疣是二期梅毒的表现,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表现为生殖器和肛门部位大而扁平的丘疹,常对称分布、表面光滑、淡红或粉红色,无明显角化,质地软、不痛。
尖锐湿疣主要采用手术、冷冻、激光等方法去除疣体,也可用局部外用药将疣体腐蚀掉;扁平湿疣主要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梅毒治愈,湿疣自然消失。按某些“性病广告”所说,将各种“湿疣”统统用激光治疗,岂不危险!
广告三:上海、杭州、温州三地专家联合会诊,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能准确快速测出疱疹病毒等,对疱疹等进行正规治疗……
剖析:人们常说的疱疹是指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只有长在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的生殖器疱疹,才属性病范畴。生殖器疱疹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皮损分布部位及特点,实验室检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广告中所称的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一种诊断方法。多媒体显微镜(MDI)检查,其原理是在普通显微镜上装一个光电放大器,将显微镜下的图像放大到计算机的荧屏上,使病原体的形态放大两万多倍。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看清病毒,所以对性病的诊断没有价值。
目前的性病广告中,除了不敢说能根治艾滋病外,其它性病一概“包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赖伟红副研究员说: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目前仍是无法根治的两类性病,患者切勿被广告误导。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一种常见性病,迄今为止,所有可用的治疗方法均是去除有症状疣体,因此,绝大多数患者经有效治疗后症状可完全消除,达到临床治愈,但并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HPV感染。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或2型引起的一种常见感染。生殖器疱疹可累及生殖器的任何部分和生殖器周围区域。一旦感染了HSV,它就永远存在身体内,存留在靠近脊髓基底部的神经组织内,即骶神经根的神经节内。多数时间里,病毒是不活动的,但时常有些因素能使病毒再活动(复活)。当病毒繁殖(复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沿神经运送至最初的感染部位时,就出现了疱疹的发作或复发,从而就引起了能识别的症状。有时,病毒能够复制,并从感染部位排放,而不出现可识别的症状,这被称为无症状排毒。

6招甄别虚假健康品广告

面对纷繁杂乱的广告市场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司信息广告处副处长单宝杰介绍了违法广告的几种常见形式―――
1、偷换概念
●将保健食品宣传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
●把“辅助治疗”等同于“治疗”(医疗器械)
案例一:口服“活谓素”(一种可生成“胃黏液”的保健品,宣传治疗作用,声称“30天给你换个新胃”、“没有胃黏液你的胃每天都在受伤害”、“7种胃病急需活谓素”)
案例二:“肠内场效应、微创消融”治疗系统(一种电子医疗器械产品,其实只是辅助治疗,但声称是“治疗前列腺的重大突破”)
2、胡编乱造
●胡编机理/人造机理
●乱造概念/人造概念
●编造实验数据
●编造所谓的科学和研究发现
案例一:三效乙肝贴(广告中称,“中国××研究院荣誉出品”、“开创全新绿色疗法”、“截断恶性传变激活自愈能力”,但“传变”是什么?)
案例二:协和汉龙胶囊(以“协和讲座”的形式发广告,造出“生物稳糖”、“毒糖”概念,摆出“理论”:血糖忽高忽低及并发症的原因是体内有“毒糖”)
案例三:金同眠尔安(广告中称,治疗失眠用“物理疗法”,造出“睡通道”理论,引用“德国著名专家沃尔教授”1995年的话:“人从清醒到睡着有8条隧道”,该产品可帮失眠者打通“睡通道”障碍。可是,谁知道这个“沃尔”从哪里来的?)
3、夸大其词,吓你没商量
●夸大健康状况已经存在的不良程度
●夸大不良状况导致的最坏结果
案例一:蓝黛胶囊(“失去肠动力,宿便淤积,毒素侵袭”)
案例二:紫环睡眠仪(“失眠将引发事业、身体、家庭三大危机”)
案例三:元亨强心卡加贴(大标题“倒春寒拉响心血管病警报”,内容中称这种天气“可引起高血压、心绞痛,甚至导致猝死”。)

4、语言陷阱
●绝对化用语
●排他性用语
●承诺性用语
案例一:玫瑰宁坤胶囊(1天“通肠润便”、2天“吐气如兰”、3天“清除异味”、10天“毛孔变细”、15天“去痘除斑”、30天“去皱润泽”、60天“自然体香”的效果描述,整个就是一个“江湖郎中”口气)
案例二:美态365减肥片(宣称七天打造“魔鬼”身材,一斤脂肪一夜减,3粒美态片=6000米长跑,=彻底清肠一次,=高级美容护理4次,“6天瘦了8斤,一坐3个褶子的肚子平了”。)
案例三:乳腺治疗仪“蓝丁格尔”(“三乳女人”迎娶蓝丁格尔―――非刀、非药、轻松告别乳房疾病)
5、广告托泛滥
●专业优势的医生托
●现身说法的患者托
●众人熟知的名人托
●有关机构的认证托
案例一:前列腺专业治疗仪(声称,该产品在“清华同方”诞生,大篇幅患者现身说法文字,标题为《孙子再也不让我用尿不湿了》)
案例二:“哈佛代高乐”(此例为记者添加):声称“美国哈佛大学投资2.5亿美元研制”,而最近有媒体报道指出,该产品广告中出现的三位权威专家均为虚构,而该药也非哈佛研制,只不过是吉林省龙井市草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营养补充剂五维赖氨酸片。但这样一种普通保健品,经过湖北新东科药业有限公司篡改广告审批内容,戴上“哈佛大学研制”的帽子,加上虚构的权威专家推荐,通过无照经营吹成了“增高神话”。
6、其他的形式
●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
●含有封建迷信的内容
●含有治愈率、有效率以及获奖的内容
●以专家咨询热线方式发布广告
■专业提示
●查验批准文号就知道广告真假
●保健食品必须标明忠告语:本品不得代替药物
药监局有关人士介绍,消费者首先应该查看广告中是否有药监部门批准的“广告批准文号”以及批准文号格式、有效期(广告批准文号有效期为一年)等,如有广告批准文号,也可以通过登录www.sda.省略网站对广告的真伪进行判断。
对含有以下6项内容的广告,消费者要谨慎识别:
1、绝对化的语言:如根治、根除、不反弹、药到病除、国家级、最先进科学、最高技术等用语;
2、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保险公司保险、服用1到几个疗程病症全无等承诺;
3、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医生为产品的功效作证明和肯定,或者声称该产品被某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或医生等推荐为治疗疾病、康复保健的惟一或最佳产品等主要内容;
4、治愈率、有效率以及获奖等内容;
5、患者来信、感谢信等为产品的功效作证明,声称使用该产品后,病症减轻或痊愈等内容;
6、保健食品广告中,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例如可以治疗糖尿病、肿瘤等内容。
此外,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保健食品必须标明忠告语:本品不得代替药物。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禁止发布广告。(李宗品)

医药广告在国外

“医疗广告要取消!”此言是一时间引起激烈争议的,有人说取消医药广告,早已是公众的呼声;有人说取消医疗广告是因噎废食,最恰当之举是应该加强监督管理。那么在国外,对于医药广告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美国:广告自由 管理严厉
美国是世界上药品广告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制药企业一年花在处方药广告上的开支高达27亿美元。在美国,只要是药品都可以做广告。
专家分析,每个美国市民平均一年能看到30小时的药品电视广告,尤其是处方药的广告量在一段时间内增加很多。
虽然药品都可以做广告,但是由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法规制度漏洞,美国药品广告宣传市场比较混乱,各种有问题或者违法的药品宣传和促销行为比比皆是,尤其是骗人的医药广告也比比皆是。许多制药企业在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时刻意地夸大药品的效用、隐瞒药品的风险、进行没有科学依据的宣传或者非法地为尚未获得批准的药品做广告等行为。有资料显示,美国人全年因上虚假医药广告的当而花费的金钱,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
但是,美国药品监管部门在打击虚假药品广告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手段,对药品广告的管理条文非常详细,比如,在宣传药品有效性的同时,必须以“同等的宣传规模和醒目程度”详细地说明药品的副作用。尤其是对新药的推广宣传把关尤其严格。
除了详细的规则外还制定了严厉的处罚,任何虚假的医疗广告都将受到比其他虚假广告数额更大的罚款,甚至被罚得倾家荡产。去年,马里兰州一位药商拿着“博士”假文凭,谎称他发明的一种以芦荟为主要成分的新药,能治艾滋病、癌症等疑难病症,结果使3000多人上当,FDA联合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最后,这位假博士被马里兰联邦地方法院判坐48个月大牢,并被责令赔偿22万美元。

法国:统一管理禁区多多
法国于1998年7月成立了国家卫生制品安全局统一负责对药品市场及其广告的管理,并于1999年3月正式替代法国药品管理局负责对全国药品的管理工作,其管理范围更进一步扩大到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所有制品,管理手段也比从前大有改进,尤其是对药品生产各环节及各种生产设备和原料都作了详细规定,并进行检查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厂家造假或生产劣质产品。
为防止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法国要求对尚未获得上市批准的药品不得先期进行广告宣传。为防止广告夸大药效,不允许在药品广告中使用“特别安全”、“绝对可靠”、“效果最令人满意”、“绝对广泛适用”等词语;不能出现“第一”、“最好”等词语;任何药品在投放市场一年后,不能再继续标榜为“新药”。
对于一般公众,“纯天然”几个字会带来一种安全感,但实际上,纯天然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对人体无害。为防止公众陷入类似的误区,法国国家卫生制品安全局规定,在针对大众的广告中,绝对不能说某种药品安全有效是因为它是纯天然的。

德国:医疗完善法规严厉
德国的医疗及制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德国的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上,药品广告却寥寥无几。电视上偶尔播放阿斯匹林等普通非处方药的广告,结束时也会千篇一律地来上一段独白:“为预防用药风险及副作用,请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向专业医生咨询”。究其原因,首先是德国法律对药品广告加以重重严格限制,其次是德国采用医药分离体系,面向大众的药品宣传多数无法收到直接利益回报,这就挤掉了药品宣传中的“水分”。
1994年修订颁布的《医疗广告法》对包括药品及医疗设备等所有医疗范畴内的商品广告都给予了严格规定。《医疗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允许在专业药店中出售,也只允许在专业杂志上做广告。法律对非处方药广告的描述方式也作了严格的限制。此外,法律还规定所有医药广告都必须清楚注明药品副作用及服用方法等所有相关要素,否则制药商和广告商就将受到严厉处罚。
除了法律上的严格规定,德国完善的“医药分离”制度真正从源头上挤掉了德国药品广告中的“水分”。德国法律规定,所有国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通常情况下,投保者在政府许可的医疗保险诊所自由选择就医,只有急诊或得到医保诊所医生的转诊证明才能前往其它医院继续治疗。医生虽然具有给患者开具处方的权力,但病人究竟前往众多药店中的哪一家购药,却是不受医生约束的,医疗和医药费用则交由保险公司核对报销。这样,医生在开处方时就只会考虑“对症下药”,以维护诊所的信誉,吸引患者前来就医,而不会成为制药公司推销药品的渠道。


英国:监管严格杜绝虚假
为了规范医药广告管理,杜绝虚假广告的出笼,英国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监管机构的设置和监督实施,从规范媒体广告承接到消费者投诉受理,从药品生产、商业推销到患者用药等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为英国政府坚信,医药广告的有效管理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
在英国,任何一种药品在投入使用之前,都必须得到英国医药监管局的许可证。医药监管局对药品的药效、质量、副作用及安全标准都有严格的一整套监审和试验程序,许可证也并非一劳永逸,而是每五年审核更新一次。
“广告行为委员会”是英国负责制定、修改和实施国内非广播性广告和促销法的机构。该委员会有关治疗、保健和美容的法规明确规定:对产品的介绍必须准确;不准宣传药品没有副作用,而夸大药效则更是绝对禁止的,等等。
在英国,负责电视广告监管的“独立电视委员会”对医药广告文字的规定有36条50多款,涵盖医药、治疗、保健、营养和食品添加剂五大类。值得一提的是,其具体规定除了与广告行为委员会的法规大体一致外,还规定广告中不准出现社会名人、包括体育和娱乐界名人对产品的褒奖,更不允许这些名人直接做广告;不准在16岁以下少儿节目中或节目前后刊播广告。
媒体在刊登药品广告之前必须首先根据法律检查希望刊播广告的产品是否已获得医药监管局颁发的许可证,其次还要检查它的合法性。投诉制度是监督广告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受广告诱导使用药品导致有害后果,或发现广告违反了某项法规,可以通过任何途径直接向该局的信访部门投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医药广告内容的限定

《广告法》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与其他商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的;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口才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以国务院卫生行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国家规定的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治疗性药品广告中,必须注明“按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商品,不得做广告。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广告中禁止出现下列内容:有淫秽、迷信、荒诞语言文字、画面的;贬低他人的;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的;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利用患者或者其他医学权威机构、人员和医生的名义、形象或者使用其推荐语进行宣传的;冠以祖传秘方或者名医传授等内容的;单纯以一般通信方式诊疗疾病的;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不宜进行广告宣传的诊疗方法;违反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发布。处方药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药品广告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

医疗广告之痛何时了【关键词】医疗广告 医药广告 药品监督管理局 变性手术 食品广告 网络媒体 虚假 医疗器械 商业欺诈 违法广告
【分类号】:F713.8
【正文快照】: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1400万妇女中,有450万是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1%,其中,18~20岁的女孩占的比例最大。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整形而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1983年1月10日,张克莎完成了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5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