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500字 /

【www.zgpaoc.com--500字】

世界500强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规模为主要排序标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竞争趋势。经过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能在世界500强里稳稳扎根的企业,就充分反映了其竞争力。此外,不难发现。2012年各国上榜企业数量和国家的GDP经济实力排名惊人的相似,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6个国家,同时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6个国家,分别为:美国(132家),中国(79家),日本(68家),德国(32家),法国(32家)和英国(27家)。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1.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从具体数量上看,将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前10名国家作为一个整体,1996年企业数量最高,占462家,其后逐年下降,但变化不大。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前10名国家在榜企业数达到最低点(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409家、405家),目前这一数字有所回升且近两年稳定在420家。最初几年,传统发达国家的排序是:美国第一、日本第二、法德英构成第三梯队。而近几年来,已经基本形成了美日法德英相对稳定的顺序。近十余年来,美日在榜企业数量下降较大,而法德英在榜企业数量有较小幅度下降。
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拥有各种政策支持和行业垄断地位,因而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其主要业务在国内,所以在三次经济危机发生时,盈利能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盈利能力背后没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没有市场竞争的磨炼,其可持续性增长在全球化市场背景下将会面临巨大挑战。
2.各国企业营业利润的差异反映了各国竞争实力
受世界经济发展影响,世界500强总体平均利润水平分别在2002-2003年、2008-2009年两次明显连续下滑,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美国、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利润平均值的变化与总体水平最为相关,其次是德国、法国,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中国企业普遍性业务区域集中,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利润平均值走势与总体平均水平相关度不高。与日本相比,中国大陆企业利润平均值和中位数之间差距明显,说明了中国大陆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不均衡,大企业得益于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地位而导致利润较大,小规模企业利润则明显较小。2012年,中国大陆在榜的71家企业中,前10位企业的平均利润是后61位企业平均利润的14倍多。
美日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无论是从利润平均值还是从中位数的角度讲,美国和法国都优于日本和德国。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对美国、法国和日本三种经济模式的思考。突出表现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头兵都基本在美国,行业整合与集聚能力超强。
3.世界500强企业行业竞争力说明了资源分布状况
1996-2012年间在世界500强公司所处行业的平均分布中占比最高的是金融行业(100~130家),其次是快消贸易行业(80~100家)、能源行业(30-70家并持续增长)和高科技行业(30~45家)。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金融行业占比最高。现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崛起的路径必须依托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金融市场是否完备,资本流动是否自由有序,决定了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企业竞争力外部评价的有效性,也从微观层面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二是能源行业占比逐年增大。能源类行业企业尤其是炼油原油企业不是产生在世界主要的产油国,而是集中分布在石油消费国。这充分说明。在世界范围内,石油是目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世界各大国抢夺的焦点,是能源问题的核心。三是快消贸易行业整合能力超强。作为一个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初期依托于网络布局体现企业的竞争力,后期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依托于科技创新强化内部运营的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整合。
4.行业盈利能力差异太大是产生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各行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分化、趋同的交替趋势,显示了要素资源的流向,资源过度流动趋势往往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发生,也因而形成了行业盈利能力的周期性特征。三次经济危机之前,备行业利润率分化严重,资本逐利特征促使资源运转效率和流向出现扭曲,引发经济危机。危机解决过程中,全球范围内资源的进一步有序流转,各行业内盈利能力在经济危机以后的两三年内达到一定的趋同。行业间盈利能力差距越大,资本流向的转型就越容易盲目,经济危机就越容易发生。
经数据统计,排除异常值影响后,平常年份盈利能力最高与最低行业之间的利润平均倍数大概在3倍以内。当行业平均盈利倍数超出3倍以上时,可以视为经济危机的预警期(如2006年、2007年这一倍数分别是4.49和4.99,2008年8倍以上,即发生了金融危机;2002年是10倍以上,经济危机发生了,在预警期的2000年和2001年倍数也分剐达到了3.52和3.85)。
5.行业盈利能力反映了行业定位,经济危机解决了利润均衡问题
三次经济危机期间,各行业均受到影响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危机过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明显可以看出,金融、能源(除电力)、高科技和化工等行业有着比较一致的趋势。由于金融行业处于对其他行业的引导、推动和风险分担作用而形成的强势经济地位,因此金融行业的盈利能力历年来都处于高位,同时呈现出受经济周期影响波动较大的特点。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能源行业局部垄断性特征,能源企业也成就了较高的盈利能力,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加上货币(尤其是美元)的贬值因素,能源企业利润波动依然是最小的。高科技行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到的影响较小,但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受到的影响甚大,在2002年出现了大面积亏损。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削弱了金融对高科技行业的支撑能力,资本对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持能力下降,造成了高科技行业在2009年盈利能力下滑。高风险特性的高科技行业盈利性波动最大,也反映了金融对高科技的支撑。装备制造行业有着大投入、大产出、生产经营周期长且市场充分竞争的特征,其盈利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冲击相对较小。每次经济危机以后装备制造业都会有很强势的反弹,充分反映了各个国家关注装备制造业对就业的影响。 6.世界500强的排名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步伐
世界500强常青树企业主要集中在快消贸易、金融、能源(除电力)和高科技行业。快消贸易行业经营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且需求弹性波动不大,因而其风险分担与防范能力较强。此外,该行业企业的发展成长非常依赖于市场网络,市场网络形成后依托管理和技术,行业的整合和产品细分争奇斗妍,其竞争力很难被虚弱,所以造就了快消贸易行业波动相对较小、常青树企业数量较多的现象。金融行业则得益于其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金融杠杆及风险分担能力,同样占比较高。能源(除电力)和高科技行业并列第三,尽管现代经济对自然资源和高新技术的认可度较高,但两者所依赖的竞争力不同。能源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行业中企业一般为大规模企业。
美国经济率先从工业基础型经济转变为科技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信息化(IT)战略,于是诞生了依托IT行业发展起来的企业。如微软、麦当劳、谷歌、耐克、苹果、联邦快递和亚马逊等。2012年5月,美国提出数据(DATA)作为国家战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依托于云计算和数据业务将诞生一批高科技服务公司和依托DATA改变传统产业的跨国公司。这一转变对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理论创新都构成了重大挑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美国已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引起了各国对创新体系、金融市场、人力资源等一系列制度的反思和变革。
7.各国上榜企业实力反映了各国产业竞争实力
在金融、能源、高科技、生物制药以及航天科技行业的霸主地位,构成了美国控制世界资源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日本高科技上榜企业数量足以与美国媲美,但与美国苹果、微软、谷歌等创新技术领先的企业不同,日本的高科技企业主要是东芝、松下、索尼等电子设备制造为主的企业。这反映日本企业中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而工艺制造较强,这同样也是德国企业的特点。法国上榜企业中,除金融、快消贸易行业企业数量明显领先外,其余行业分布较为均匀。
通过对上述4个发达国家行业分布研究可知:一是大企业大集团对全球资源(原料、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占有能力体现了国家的竞争力,也充分反映了各个国家在这些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资源占有能力。二是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布局主要分布在产业链的两端,经济附加值高,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的获取、初始技术研发和下游的市场销售等环节附加值较高,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发达国家能源行业、高科技行业等产业上游和下游企业占比逐年提高,而传统制造的比重正在下降。三是新兴产业的企业持续增加。这些企业是依托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不断通过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来强化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谈判能力、提高市场地位而发展起来的。
8.中国上榜企业市场竞争力面临挑战
2012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包括香港、台湾)上榜79家,上榜企业在分布构成上有以下特点:从产业结构看,中国上榜企业多数为金融和传统资源性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太少。从行业结构看,入围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相比之下,技术型、创新型的电子类、IT类企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其中高科技行业企业仅有联想、华为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三家,甚至比不上台湾地区(广达电脑、仁宝电脑、纬创集团、鸿海精密等四家),凸显了我国大陆地区技术类和创新类企业的不足。从地区分布看,大陆上榜71家企业集中在发达区域。从企业股权结构看,国有企业构成了绝对主体。这一方面说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盈利模式看,中国上榜公司最多的是资源性企业,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和资源市场垄断来获取高额利润。这样的发展路径缺乏可持续动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临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中国上榜企业中,传统行业比重较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第二,增加研发投入,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和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2011年中国仅有极少数大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在3%以上,低于美国5.6%的平均水平。同时应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打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善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机制,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企业的产业化能力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通过产品的更新、接替和推进刺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
第三,加快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国际知名度。大部分在榜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国内,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品牌优势、获得品牌溢价,不利企业长足发展。
第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优化市场结构。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与否及其规模、比例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前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真正有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没有政策上的包袱,经营上更自主灵活。因此,我们在努力提高国企竞争力的同时,也应当优化市场结构,支持发展民营企业,让中国出现更多的联想和华为,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新动力。
(作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经济与战略发展研究部部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
(责任编辑 吕红娟)


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告诉我们什么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正世界500强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规模为主要排序标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竞争趋势。经过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能在世界500强里稳稳扎根的企业,就充分反映了其竞争力。此外,不难发现,2012年各国上榜企业数量和国家的GDP经济实力排名惊人的相似,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6个国家,同时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6个国家,分别为:美国(132家),中国(79家),日本(68家),德国(32家),法国(32家)和英国(27

【作者单位】
【关键词】亚洲经济危机 企业数量 盈利能力 日本企业 企业竞争力 金融危机 高科技行业 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 世界经济
【分类号】:F279.1
【正文快照】:

世界500强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规模为主要排序标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竞争趋势。经过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能在世界500强里稳稳扎根的企业,就充分反映了其竞争力。此外,不难发现,2012年各国上榜企业数量和国家的GDP经济实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J];社会;1992年11期
2;[J];特区经济;1991年01期
3李君;;[J];印刷经理人;2010年05期
4姚平华;欧阳飞;卢志霞;刘钰;;[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8期
5吴坚;[J];企业文化;2002年04期
6张卫星;;[J];企业经济;2006年11期
7巩巧英;[J];山西财税;2005年07期
8;[J];质量探索;2008年08期
9刘德伟;李连芬;;[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10;[J];时代经贸;2010年09期
1《深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A];2005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C];2005年
2查振祥;;[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A];2004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C];2004年
4夏同水;徐伟宣;孙要武;;[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石忠诚;胡又牧;刘立萍;;[A];民营企业引进国外智力研究文集(第二集)[C];2005年
6任凤仙;;[A];北京高校档案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7陈晓红;王傅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A];2005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C];2005年
9米传民;刘思峰;米传军;;[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陈惠芳;;[A];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1本记;[N];山西科技报;2010年
2记者 熊燕;[N];云南日报;2011年
3本报记者 高荆萍;[N];中国工业报;2011年
4本报通讯员 贺国有;[N];榆林日报;2011年
5;[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N];中国质量报;2003年
7记者 陶克强 通讯员 李本健 崔现伟;[N];嘉兴日报;2011年
8记者 姚伟;[N];石狮日报;2011年
9本报记者 林学富 本报通讯员 潘建;[N];台州日报;2011年
10许步伟 孟庆祝;[N];中国工商报;2011年
1仲崇岗;[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康艳芳;[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高知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
3杨天芹;[D];西北大学;2001年
4李丹岩;[D];西北大学;2001年
5王淦;[D];四川大学;2002年
6纪志坚;[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姚家庆;[D];暨南大学;2001年
8刘艳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徐辉;[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孙宝;[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7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