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300字 /

【www.zgpaoc.com--300字】

2012年,是伟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日子,他既是伟大诗人,又是文化巨人,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人文精神,更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史无前例的是,2012年他很忙,“忙”到被网友各种恶搞,真的可谓“躺着也中枪”……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无厘头,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正确去关注杜甫,你会发现,即使是在后人对他的一个简单的称呼中,杜甫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沉默到无人赏识的。
提起中国的古典诗人,除了他们的正名之外,人们往往还喜欢用他们的别称和诨名来称呼他们。在这些文人中,杜甫的称谓也许是最多的,人们使用他的名、字、排行、官职、郡望、自号、别号、谥号等来称呼他,在这些称呼中,老杜的称呼无疑又是比较多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李白集有《尧祠赠杜补阙》者,老杜也。”可见,称杜甫为老杜,从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唐朝的文学史上有大李杜和小李杜之别,有人认为把杜甫称为老杜,是为了区别以后的杜牧,这种说法,固然无可非议,但是,为了区别后来的李商隐,并没有把李白称为老李,这里面似乎有许多的奥秘。经过历史的筛选,在杜甫的姓氏前加个老字,历代文人很少有人享有此荣。我觉得,以老杜称呼杜甫,似乎更有下面的原因。
第一,杜甫的成就更多地出现在他的后半生
杜甫虽然也是少年出名,二十几岁初登泰山时,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之篇,但是,人们更熟知的,是安史之乱后,漂泊西南天地间的那个诗人。杜甫中晚年以后心态较老,诗中也常有“老”字,后人即以其自称而称其老。杜甫自称老且病的诗很多这个时期,他用他的诗歌,记载了国家的动乱,再现了自己的无定孤苦,如《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更多的人强调了杜甫诗歌中历史的价值,的确,在动荡的历史中,一个年迈多病的身躯,承受着家国之痛,承受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历史的舞台上回响着他苍老而悲怆的呐喊,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那个忧国忧民、仰天惆怅的老者形象。“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七歌》)。一位白发苍苍,困顿窘迫的老者几乎跃然纸上,所以,老和杜甫相连,再自然不过了。比如李白,就无法用“老李”来描绘,他那张扬的才气和狂放的性情更多地和激情四射相连,老字是和李白风牛马不相及的。
第二,老杜之称,更体现出后人对他的亲近和赞赏
许多人认为,老杜与今天的老张、老王之称有别,其实它就是杜老。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实在牵强,如果老杜是杜老尊称的倒置,姑且不说李白,因为他的天才,后人只配高高地仰着头去像看待神仙一样仰视他,除了谪仙人别无他称。单说盛唐三杰的另一个人物王维,没人喊王维为“老王”。老王叫着就像喊邻家大伯一样,即使王维也生活在民间,但是他更多的生活在诗情画意中,更多的和自然山色相融合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隐者,和我们终归是隔了一层。而杜甫则不同,他生活在民间,他的一切和民间息息相关。事实上,许多诗人也都关注过苍生,也都有为百姓鸣不平的时候,和杜甫相比,他们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在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中,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的深恶痛绝。
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到达时济天下不太难,可是贫穷的杜甫,穷到吃饭吃不饱,住的茅屋草乱跑,他仍然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杜甫在《又呈吴朗》中写到: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真。已诉征求贫到骨,下思戎马泪沾巾。大历三年,杜甫搬离草堂,那草堂前原有一棵大枣树,以往枣熟时节,杜甫总是任西邻的一孤苦无助的妇人打枣吃,后来枣树换了主人,新主人不似旧主人,老妇人便到杜甫那里哭诉,于是就有了这段怜弱惜贫的佳事,杜甫其人,是有着一颗苦心的,正是那颗苦心,把世人很多的苦难都热心担当了,捧给别人的,是他全部的甘甜。一位孤苦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但诗人把这件事放在自己的心中.并且在自己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谁不是连骨头都被榨干了!但是杜甫还想在苦难中挣扎的老百姓。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支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告的穷人。他居无定所,却心忧天下,盼望天下寒士能居有定所。
当我们用尊称称呼某个人为某老的时候,这个人在高高在我们上面的,我们在他们的面前可能是诚惶诚恐,是仰望。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称呼某个人为老某的时候,更多的则是亲切,他和我们相连,就像是能共啃一块馒头,共喝一口烧酒的伙伴,我们甚至可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当我们读杜甫的诗歌的时候,诗歌里的生活烟火气息扑鼻而出,感觉这个“老”字,或许真有老气横秋的意思,可感觉又有一分亲切顺口,似与老杜神交,得意而忘形。
一千三百年后,杜甫仍然忙着。对此,他本人应该不会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是失败者,常常无职、无钱、无房,甚至无食,多难多灾、穷愁困厄,但他已经构成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记忆,以至于我们无法把他看成一位普通的杰出诗人,我们可以像谈论一个诗人那样谈论王维或李商隐,但当想起杜甫时,我们如同想起朋友,他始终伴随着我们。
老杜,这一声称呼,就是表明了在我们的心中,老杜,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我们身边的伙伴。
【参考文献】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之韵解说词央视科教频道
杜甫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中学语文课本.语文出版社,2010


【投稿】称呼里的秘密

称呼里的秘密
我有一个三岁的小侄儿,前几天来我家里做客。我高兴的迎上去叫他:“臭臭来啦。”——他小名叫臭臭。他听后横了我一眼,然后严肃地说:“我不叫臭臭,我是浩浩。”我立刻醒悟,忙不迭地道歉。他已经上幼儿园了,是个“大人”了。
这就和我女儿当初一样,小的时候,我和她爸爸一直小猪小猪的叫着,直到上幼儿园前夕,女儿才正告我们,以后不能再叫她小猪。我们只好笑着俯首称是。小猪这个名字从此成为历史。
不过,最近我女儿对自己的名字也开始有了不满。前一阵子,她突然提出要改名字的要求。“为什么要改呢?”我问。她皱着眉头说:“我的名字不好听。”我妥协,“那改成什么呢?” “你以后可以叫我小乖乖。”我瞠目结舌。
想了很久我才明白,女儿并不是不满自己的名字,而是不满我在愤怒时以全称叫她的情绪。——而叫小乖乖的时候,我应该是一个温柔的妈妈形象吧。
秘密原来在这里。
我有一个朋友,她和老公一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大家坐在一起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感叹,怎么人家两口子就那么好呢?一次偶然聊起,另一个朋友才惊讶的发现,我们这个朋友称呼自己老公的时候,从来不带姓氏。即使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也会用柔婉地声音喊:“哎呀,XX啊,你来一下。”我们恍然大悟,彼此对视,反躬自省。
我对老公的称呼是随着我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不过是叫名字,生气的时候,会一字一顿,把名字里的三个字,每个字都带上重音;高兴的时候,就叫老公,声音是激越而欢乐的,节奏也会很快。如果我把老公二字拉得很长,并且带有婉转的尾音的时候,我老公就会心惊胆战起来,往往这个时候我就是有不情之请了。
还有一些特殊的时候,是不用称呼的,从他身边经过,抬起脚来,轻轻的踢他小腿一下,然后一个眼神,他就乖乖地跟过来。这种默契,一定是在家族聚会的时候,我会有一些小秘密需要悄悄告诉他。有一次,他正在玩手机游戏,我去厨房,不小心碰到他,他闷着头就跟进来了。我问他:“干什么?”他也愣住,问我:“不是你叫我?”这个时候的老公呆呆的样子可爱极了。
想想看,称呼里还真是有秘密的。不在乎你叫的是哪几个字,在乎的是你用怎样的情绪去叫。
男人称呼女人,更是微妙。叫老婆时,总有点撒娇,依赖又温存;叫亲爱的,带有一些大男子主义的热情,温暖又阳刚;叫老婆小名的男人,最让人觉得踏实,是宠溺而包容的。
我特别喜欢看我爸爸称呼我妈妈,从来不叫名字,也不像别人称呼“XX妈”,而是叫“哎”。而且这个“哎”字,可以叫出百转千回的味道。爸爸下班回家,一进门就扬声喊:“哎,你在屋里呗?”我妈妈就赶紧迎出来。找东西找不到的时候,他会闷着头问:“哎哎,你放哪里了?”有了什么事情要跟我妈妈商量的时候,就慢慢凑近,那个哎字在嘴里徘徊半天,才从口齿中黏黏糊糊地冒出来,“哎,我说——”生气的时候,就会瞪大眼睛,提高声音,“哎——嘶,哎——你!”等我妈妈也瞪了眼睛,他也就气馁了。高兴的时候,也会一叠连声地喊:“哎哎哎哎。”我和弟弟一直嘲笑他,“你到底哎谁啊——”“哎你妈呗,哎谁!”他眼睛一横这么说。我们立刻偷笑,递眼色给我妈妈,笑她:“幸福吧,你老公可当着我们面告白呢!”
有的时候,生活的幸福并不在大处,而只在这细枝末节。夫妻间的怜惜,似乎也不在你侬我侬,更在四目相接时的情绪,在称呼彼此时候,背后的秘密。你的柔情蜜意,温暖关怀,归根结蒂,不过几个字罢了。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7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