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体裁 / 抒情 /

【www.zgpaoc.com--抒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二者都是间接表达思想感情,都区别于直抒胸臆,容易混淆,在此作一比较。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的理想、抱负、志趣等。即所谓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如诗人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题风吹中的山间竹石的画幅,写竹子的坚强,经得起千磨万击,“咬定”在山的根基不放,把竹子拟人化,实际上寄托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志趣和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顽强品格。再如宋末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写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托物言志的诗文我们还学过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灯》,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蝉)、植物(白杨树、竹子、菊花)、物品(石灰、灯)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如《画菊》就表现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高尚的民族气节。
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地位、理想、志趣、遭遇、心境不同,可以寄托不同的感情。例如,同样是“蝉”,身居显位的虞世南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则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遥寄政治上不得意、言论受压制的不满情绪;怀才见弃、仕途坎坷的李商隐就只能用“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来发牢骚了。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所评价: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洛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当然,同样的感情,也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上,同是表达高洁、傲岸、不低眉、不折腰的品格,陶潜选择的是菊,毛泽东喜欢的是梅,而陈毅钟情的则是松。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抒发感情时借助依托的不是某一事物,而是自然风景。所抒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思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有一首曲子,表达崔莺莺难舍难分的离别情绪:“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黄花堆积,西风紧吹,北雁南征,红叶如醉,都是最能引起人们离愁别绪的景物,面对此景,送心上人远行的崔莺莺自然感觉是泪染霜林,肝肠寸断。
借景抒情有触景生情与由情及景之分,触景生情是目睹自然环境,不自觉的涌起或悲愁或喜悦的情绪,如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逝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喜气洋洋;而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大多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由情及景是带着某种感情去看景物,因而“物皆著我之色彩”。崔莺莺满怀离愁,因而感到:“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金榜题名后的孟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老杜则是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有些诗词侧重“言志”,有些诗词侧重“抒情”,但数量最多的则是抒情与言志的有机结合,互为渗透。中国美学中的“情中景”与“景中情”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情中景”,或“景中情”;神于诗者则情非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收稿日期:2013-02-19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语文周报》)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ticai/6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