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景 /

【www.zgpaoc.com--写景】

一、 写景类散文特点
写景类散文是指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一类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描绘,具有意境清幽、意蕴丰富等特点,且最具诗情画意。
在这类散文中,景物不仅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载体,而且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形状等特点;通过想象,虚实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表现手法来看,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 写实景
以对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其意义都是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的,在文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文中描写的花鸟鱼虫、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都是原形原貌的再现。
2. 写意景
作者从主观感受的层面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对景物进行纯客观的描写。作者用特定的心境和特别的感受去描写景物,因情设景,使景物呈现出一种主观化了的变异。
3. 写情景
作者带着感情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来感染读者,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方法。这类写景散文,景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通过描写使景物变得“有情有意”,从而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融相和。

二、 结构把握方法
1. 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不妨“循其形,入其里”,整合一组画面,体会其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如,《春》一文中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季图景,并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融入其中。还有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通过“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果树图”等画面,从“色、形、声”三个方面描写,写出了故都北平秋天里自然风物的特点——“清、静、悲”。抒发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在萧索、落寞的色调中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2. 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鉴赏时我们不仅要靠理性的思维来赏析景物描写,还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足够的感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写尽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3. 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丰富的写景内容要靠一根“红线”串联,这根“红线”就是线索。找准线索,就可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及内容结构。如《故都的秋》就是将风物描写贯穿在难忘故都的深情之中。
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或以地点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或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三、 结构把握步骤
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三,注意把握描写景物的形容词,整合画面,领悟作者在画面中蕴含的感情。第四,勾画一些明显或隐含表现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的词,以及表语意转换的连词。第五,在每一个顺序中找出写景的区域,勾画出写景的形容词,明白写景特征。结合一些表达感受的句子,理出作者的感情脉络。根据感情脉络的走向,划分文章的结构。
例文展示:
回望戈壁
赵 炜
看惯了中原大地麦苗的柔美、梧桐树叶的繁茂、月季花开的耀目——猛一看到碎石满地的戈壁滩,我的视线不由得变得高远起来,西部特有的辽阔、苍茫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
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由于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溉,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村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强烈的紫外线把大地照射得焦灼难耐,使沙砾像镀上了一层金色,随风翻涌,如叠浪,似瀚海。然而,这里也不时有绿色的植被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戈壁滩上的骆驼刺。随处可见的还有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在凝望戈壁的眼睛逐渐疲劳的时刻,突然还会呈现出一片如茵绿野。谁都知道那就是绿洲田园,沟沟坎坎,红柳点缀,生机盎然。
回望戈壁,我不知怎的竟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对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好像还有更多。这片土地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昔日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商人带着自己的驼队艰难跋涉。那一串串的驼铃声,牵着多少寻梦人的心曲。明代长城最西的起点嘉峪关,古时有无数将士和使者从这里经过,踏上漫漫征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关门旁有许多过客题写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诸多诗歌都表达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洒脱和豪迈,吟咏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同时,这里还有祁连山的回声,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路军的悲壮之行,有美丽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的英魂……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
画家张大千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这里都是画画的好素材。”从中原地区千里迢迢来到戈壁,的确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机遇。这里的苍茫天地、血色残阳、雄关漫道等都能使艺术家找到新的题材。作为一名旅行者,我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到这片土地中,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像火焰一样的激情。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块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安置灵魂的场所。而我在戈壁滩上,则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结构点拨:
阅读全文后,我们可整体感知全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戈壁生灵和大漠人不屈的坚守精神的赞美,对一种坚强不屈的灵魂和放达旷远的人生状态的深情讴歌。
全文共四段,根据结构把握的步骤,先找出景物形象:骆驼刺、沙枣花、芨芨草等。它们的特征是青青的骆驼刺、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生机盎然。再分析形象品质: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这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描写的景物整合画面,同时弄清语意转换。
第二段的“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点出下文描写戈壁沙漠。这一段有两个画面:一个是该段首先描写的戈壁滩环境的恶劣图,一个是戈壁上的绿色小植被的盎然生机图。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顽强生命和坚守精神的赞叹。
第三段开头一句的“不仅……还……”引发作者对戈壁滩上的辉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写了四幅图:第一幅是商旅图,第二幅是将士戍边图,第三幅是羁旅图,第四幅是西路军的悲壮图。四幅图都赞美了他们的不朽,当然不朽的是他们生命的悲壮,是他们“都想有一块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安置灵魂的场所”的人生选择。
第四段“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等句子,告诉我们作者将描写的视觉拉回到眼前,升华自己的感受。“我明白了”把对景物的感受描写直接上升到对生命的理性解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思路:眼前所见→历史回望→回到眼前来组织材料,这是写景;其间又贯穿了一条由对戈壁滩植物的赞美升华到对顽强的戈壁生命的赞美之情感脉络,这是情,情景交融。全文就是以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结构成篇的。以作者感受到的这片土地上涌动的激情及戈壁生灵,和大漠人不屈的坚守精神以及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作为两条线的交汇点。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高级教师)

龙源期刊网特别提示

1.点击网站首页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帐号充值

2.可选50.100或500的充值金额,充值后按篇按本计费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文章或杂志的电子版

4.购买后文章可打印,杂志可在个人中心的订阅/零买找到

5.登陆后可阅读免费专区的精彩内容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ticai/6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