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www.zgpaoc.com--四年级作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108~109页例题1。
知识背景:“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同时,通过正确认读单式折线统计图,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思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很多相通的之处,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是本教学设计思考最多的方面。因此,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时,出示了条形统计图,意在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不用计算,一跟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人数增加最快(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由此产生)。在新知讲授部分,设计了两个认知环节:其一,初步感知,让学生分析两种统计图的相同之处,即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其二,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找到两种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即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言。)
师: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你们参观过科技展吗?通过参观科技展览,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下面某市学生(2003~2009年)参观科技馆的学生人数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某市学生参观科技馆人数统计表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提问:哪两个相邻的两份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大多采用计算方法。)
3.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方法,不用计算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呢?(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
4.教师依次出示以下统计图:
让学生自主观察,初步感知。想一想以两幅统计图中各自发现了什么。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新的(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
(1)两幅统计图都有横轴、纵轴。强调说明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两幅统计图都能看出每年的参观人数。
2.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条形统计图和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1)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思考一:第二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表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你能看出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参观人数最少吗?(通过“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思考二: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参观人数是如何变化的?你是如何看出参观人数的增加、减少或不变的?(通过线段的倾斜看出数量的变化。)
思考三: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吗?(通过线段倾斜程度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板书:平―不变起伏―变化
(2)学生用手势表示变与不变、增加与减少以及变化幅度的大小。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2003~2009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整条折线,感受整体变化趋势。
3.教师总结: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是通过“点”反映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起伏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4.你知道这种统计图的名称吗?(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5.预测: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的数据预测一下,2010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说说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预测的人数只是一种“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通过调查来说话。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15页练习十九题第6题(图略)。
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建议。
2. 2009年昆明五月至十月降水量怀历年均值比较。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用课件)呈现给学生。
(1)统计图说明了什么?
(2)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3.明明调查了五个小朋友家一周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五个家庭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个数统计表
先出示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认真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让学生体会描述不同事物,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制成折线统计图较方便。
(2)出示(根据同一内容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3)教师小结: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根据统计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4.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追求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用约,杜绝浪费,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四、拓展:课件简介(出示)统计的发展
在我国,统计理念古已有之,统计思想迅速发展则是在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当今,统计图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演变出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形式各异的统计图。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可以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师生小结。)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四(下)第94-9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选择合适的素材,让学生在读图、比较中切实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二是在制图方面恰当控制教学要求,让学生始终围绕制图的核心环节展开操作和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统计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认识折线统计图并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进入五月份,气温越来越高,但是也很不稳定。老师留心观察了一下近期苏州最高气温的变化,把它记录下来,制成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看。从这张统计表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PPT出示:

苏州5月3日至13日最高气温统计表

5月14日

日期

3日

5日

7日

9日

11日

13日

温度(℃)

20

25

31

33

27

24

预设1:几日多少度。

预设2:最高气温是多少度、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预设3:每隔2天测一次气温。

预设4:气温逐步升高,到9日最高,又逐步下降。

2.谈话: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是5月3日至13日,日本东京的最高气温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你比较一下两张表格,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呢?PPT出示:

东京5月3日至13日最高气温统计表

5月14日

日期

3日

5日

7日

9日

11日

13日

温度(℃)

18

18

20

24

26

21

预设1:生举例说,同一天,温度不同。

预设2:苏州的气温明显比东京的气温要高。

预设3: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对比。

引导: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苏州的气温明显比东京的气温要高。

3.谈话引出课题:其实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现实生活中收集素材和真实的数据,呈现给学生两张气温统计表,通过表格的对比,让学生掌握其关键信息,为接下来将表格转化成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二、辨析了解,初步认识

(一)对比中初步认识“点”和“线”的作用

1.谈话:请看这张折线统计图,你知道它画的是哪个城市5月3日至13日最高气温情况呢?同桌讨论一下,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点击浏览下一页

 

 

 

 

 

 

 

 

 

2.汇报交流:

1)教学“点”。

预设1:苏州。理由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预设2:苏州温度比东京高。

启发:同学们是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来判断的。那么,统计图上的最高气温在哪里,是如何表示的?谁能到图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明确:在折线统计图上,我们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  数量的多少)折线上最高的点表示的气温就是最高气温。

提问:那么最低气温呢?谁来找出来?

明确:最低气温用这个点来表示,它在折线上是最低的点。

提问:再仔细观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哪一天?你是怎么从图上看出来的?

2)教学“线”。

预设3: 上升趋势。苏州气温逐步上升到9日达到最高,然后又下降,而东京的气温逐步上升到11日到达最高再下降。

启发:你是从气温上升和下降的趋势来判断的,角度新颖,观点正确。那么,气温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在统计图上用什么表示?(板书:线)

明确:我们用线来表示数量的变化。

提问:我们一起来看,折线由下往上表示气温怎么样?(逐步升高)反过来,折线由上往下表示气温?(逐步下降)

提问:气温上升最快是几日到几日?降得最快呢?你是怎样从统计图中看出来的?

明确:折线越陡,气温变化就越快,反过来,折线越平,气温变化就越慢。

3)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

4)小结: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上的点和线,现在我们可以肯定,这是苏州5月3日至13日最高气温统计图。我们把统计图的标题补充完整。(板书)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1.提问:折线统计图除了有标题,还有哪些组成部分呢?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制图日期、横轴、纵轴(单位)。

2.辨析:在这幅折线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日期)从横轴上,你还知道了什么?(每隔两天记录一次气温,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日期都相差2天看出来的。)纵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多少摄氏度。)

3.小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包括:标题、制图日期、横轴、纵轴,还有表示数量多少的点和表示数量变化的线。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凭借关键信息判断折线统计图是属于哪一个城市的,将关键信息与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点与线的作用,自主构建起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的特点。】

三、尝试制图,深化认知

(一)指导作图。

1.提出要求:画出东京5月3日至13日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

2.学生作图,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根据学生汇报,依次板书:描点、连线、写数据。

提醒:最后别忘记写上制图日期。

4.小结:我们是怎样来画折线统计图的?有什么需要提醒吗?

5.评价: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同学的折线统计图,请你来评价一下。看看自己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改正。

6.提问: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第一段折线是平的?      气温上升最快是几日到几日?降得最快呢?

(二)沟通联系。

1.提问:除了气温变化,我们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谁能来举例说说?

2.学生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PPT出示: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

【设计说明: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后,教师牢牢抓住作图的关键步骤,对学生的作品加以分析、总结、对比,使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掌握绘制方法。】

四、多层应用,巩固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折线统计图,学生独立看图思考:90表示什么意思?最高的点表示什么意思?跳绳1分钟后呢?2分钟后呢?…小红每分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体验: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什么时间心跳速度最快?跳绳后第几分钟心跳恢复正常?什么时候心跳次数下降最快?还会继续下降下去吗?

2. 练习八第1题。

出示折线统计图,学生独立看图思考:1997-2002年我国私家车的总体情况是怎样变化?(上升)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生活条件好,私家车越来越多)

预测:把这张折线统计图继续画下去,这条折线会怎样变化?请你来预测一下。为什么呢?

小结:从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私家车将来的发展趋势。

【设计说明:在这两道练习中,着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思考数量今后变化的趋势,作出合理预测。】

3.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统计表,学生独立看表格思考: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推测一下画出的折线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用手势表示一下)说明了什么?

②描出的点会在整张折线统计图的什么部分?为什么呢?(媒体显示:最低的点是116,在哪里?最高的点是142,在哪里?)所以整个折线画在这个范围里。

③想一想,这样画出的折线统计图美观吗?为什么?

预设1:格子窄,比较难画。

预设2: 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④折线在这幅图的上部,下面的部分都空着,不美观。那怎么办呢?

预设3: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预设4: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预设5:可以用“隐藏”。

预设6:还可以用“折叠”。

归纳:把下面的这一部分“隐藏”起来或“折叠”起来。请电脑来帮忙,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⑤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图中歪歪扭扭的部分或图中弯弯曲曲的部分。)折叠哪一部分呢?(0-110厘米

归纳:为了使整张图更美观,我们还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一些,这样就看得更清楚了。(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并说说从统计图里知道了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估计折线的范围、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图形的美观性以及解决的方法,从而得出折叠后的折线统计图,最后再画图。使学生经历对变式折线统计图优化的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优化的好处以及操作方法。】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包括哪些组成部分?我们是怎么画折线统计图的?

    六、拓展提高,沟通联系

拓展题: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

 

 

点击浏览下一页点击浏览下一页

 

 

 

 

生自由地观察,讨论。

启发: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设计说明:拓展练习让学生自觉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及功用,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关注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为后续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安排]

折线统计图

        标题                 描点——数量的多少

制图日期             写数据

横轴                 连线——数量的变化

纵轴(单位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xiaoxuezuowen/5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