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300字 /

【www.zgpaoc.com--300字】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315-02

摘要:数字化和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空间无限广阔,受众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新闻评论的指引和导向,新闻评论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实证研究,从中探寻该报评论版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并对其功能在报纸中的发展状况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浅显探究,指出其在发挥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陷等,寻找改进的方法,力求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关于发展思路方面的建议。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从而为今后新闻评论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方周末》; 评论版



一、《南方周末》评论版版面内容特点
报纸评论版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南方周末》自身定位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南方周末》设有“评论”专版,其中的评论数量多(每周平均有十几篇评论)、评论时效性强、内容涉及领域广,其中涉及到立法司法、行政、经济、文化、科教文卫等诸多方面。作为报纸评论的典型代表,《南方周末》以思想深刻和洞察敏锐著称,其独特的新闻评论体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些是国内其它普通报纸(如《沧州晚报》、《湘江晨报》、《扬子晚报》等)所不具备的,所以《南方周末》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是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而且易于搜集到丰富的评论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南方周末》的评论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它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自己的职责,其新闻评论版注重针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关注意义的事件作出及时的评论,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而帮助受众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南方周末》于2008年9月25日及时刊发评论《永绝三鹿恶之花有待人心改造》,指出三鹿背后的本质原因是潜规则与现代治理体制的冲突。提升价值,改造人心,正是现代治理体制立足的必要因素。这在许多媒体质疑制度问题的情况下,该报评论却指向制度背后的潜规则和人心,体现出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厚重的使命感。
《南方周末》评论的选题从人性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热点,内容重在关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关注社会大众的内心情感,评论的立场是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通过大众喉舌的作用,表达弱势群体的声音,为广大人民代言,进而能引起大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报纸评论又具有理性的光辉,它总是能够在其它媒体持相似观点时,不随声附和,而是看透问题的实质,针对当前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有的放矢,对社会的不良思想倾向及时引导,对错误的现象加以纠正。
2.深刻的思想性和专业性。
新闻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受众读透新闻事实。《南方周末》评论版以其深刻的思想性见长。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一般的报纸会就事论事,侧重于情绪化的发表倾向,而对于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就较少涉及。而该报评论版以探究的姿态,注重挖掘事实背后的实质性问题,立足事实,高于事实,不仅仅是批评揭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有价值有参考意义的建设性意见。该报评论的思想内容总是能够切中时弊,使受众在接受报纸评论的同时可以进行深度思考,也获得广泛的讨论,读者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二、《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社会功能
1.评论版对受众深刻的思想启蒙。
当今受众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新闻评论一方面提供观点,启发受众,另一方面可以为受众代言,成为受众的言论平台。新闻评论引导舆论,并非地机械反映舆论,其过程是一种积极投入到社会舆论中的过程,媒体将社会热点和大众心声转化成系统的、富于创造性的建设性意见,并积极影响受众的思想。该报运用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言论,不断提高自身舆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利用舆论的力量指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新闻事实。
从《南方周末》评论主体的代言对象来看,报纸评论为社会各个阶层代言,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困境。如2008年12月25日评论专栏“大参考”的文章《让草根劳工机构走上法治路》,对中国劳工草根机构的分析透彻、全面,按照一种客观中立的角度彰显事实,让读者对事实有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引发社会对草根劳工机构合理发展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南方周末》为社会上各个利益群体代言,各种言论的力量在这里交错展现,更能够在多种言论力量的博弈中使大众更理性,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提高。
2.《南方周末》评论版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新闻评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功能,就是实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包括弘扬先进,客观分析或者批评落后,无论是哪种倾向的评论性文章,都起着舆论监督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16]这些都是新闻评论所应担负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中,《南方周末》的评论充分发挥了表明观点、引导舆论的功能。例如,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该报于8月7日刊登评论《以奥林匹克精神拥抱世界》,阐述北京奥运会的伟大价值,提出中国更需要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自治,期盼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体现出该报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表明报纸观点,鼓舞全民,营造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从报纸评论的风格来看,《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立场客观公正,文风中体现的知识分子的悲悯姿态,胸怀天下,冷静而理性。[12]新闻评论要想获得广泛的舆论影响,就必须站在一种公正的立场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评论的论证也必须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南方周末》的评论保持着一种冷静和中立,而不是因为情感的需要就带有某种主观倾向。如2009年2月12日的《南方周末》在评论版中刊登《扔温总理的那只鞋有多重?》,主要针对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一名学生扔鞋的事件。对此,许多网民辱骂扔鞋的学生,不少人认为英方伤害了中国的国家尊严、民族感情。针对众多人因情感的因素未加考量的诸多方面,该报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如英国政府在接待、迎送温总理的规格上是行礼如仪的,并无伤害中国尊严之处。最后引用台湾圣严法师的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13]文章对事件进行了理智而客观的分析,这有力纠正了大众对该事件认识上的偏差。
从报纸评论形式的角度而言,《南方周末》报纸评论版形成了独特的评论体系,评论版面层次分明,头版有“方舟评论”专栏,评论专版“自由谈”、“大参考”“评中评”有各自的内容特色。评论版采用多种评论体裁,形成了报纸独特的评论体系。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编者按、新闻述评、杂文等评论方式都被《南方周末》广泛采用。该报专版专栏具有鲜明特色,“大参考”多采用篇幅较长的新闻述评,提供更详尽的新闻资料;“围观中国”则引用其他国家关于中国的评论,让读者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国;“一周高论”引自国内其他媒体的评论,展现思想上的争鸣。这些评论栏目在形式上各自独立,但是在整个评论板上又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形成言论上的强大力量。
3.《南方周末》评论版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南方周末》的评论版从多角度出发,深入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其评论主题涉及到的社会领域包括重大时事、司法行政、市场经济、科学文化、国民教育等诸多层面,报纸评论定位范围的广泛,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新闻评论起着揭露社会弊端、改良社会的作用。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又存在着假、恶、丑,不论是哪方面都应如实反映在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是社会生活的热情参与者与严峻的评判员,它“热烈地主张着是”,也“热烈地攻击着非”。[17]《南方周末》就很好地践行着大众媒体的批判和揭露职责。例如,《南方周末》评论版在2008年11月6日“记者见地”中的新闻述评《封口费也是分层级的》,以记者的角度揭露新闻界的腐败现象。作者本身作为媒体从业者中的一员,没有遮掩腐败,而是揭露自己行业中的丑陋现象,正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所言,社会中的腐败黑暗面又如腐烂的伤口,我们必须勇敢地揭开腐烂,让它呈现在阳光下,社会的腐烂才能够得到治愈。新闻媒体勇于揭露社会黑暗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良好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
三、《南方周末》评论版发展思路及趋势
《南方周末》评论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里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显探析,希望能够为报纸评论版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1.《南方周末》评论版受众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方周末》将读者定位为知识分子,它的受众定位“是给受过初等教育、而且关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看的”。[18]其评论文章的作者“多半是国内颇具思想性、前沿性的高级作者们以及新兴的受国外教育影响的‘精英’”。如此的读者定位和作者队伍有利于报纸思想的深刻性,但这样导致报纸评论的文章专业性太强,以至于脱离群众,甚至会令一些普通的知识分子觉得晦涩难懂。它的文章风格对于普通的大专院校学生而言并不浅显易懂,而是要求读者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基础。例如2008年9月3日南方周末评论版“经世济民”栏目刊登的文章《证监会与发改委博弈大小非,谁能赢?》,文中使用了许多经济学的专业术语,一些稍微缺乏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就会难以读懂,例如“承销保荐机制”“限售股转让”等等,会令一些普通的大学生读者难以理解,报纸由于高深难懂而脱离知识分子中人数较多的那部分中低知识层次的读者。[16]
针对报纸受众定位的问题,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报纸评论版是否贴近读者是决定报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首先,可以考虑借鉴分众理论,开设专门针对专家学者和普通知识分子的栏目和内容,使报纸针对不同的知识层面。例如有些栏目就可以尽量针对一些大中专或本科学历的青年学生设置内容,使国家的大部分知识群体都能成为报纸的受众。其次,整体文风的改进要力求明白易懂、浅显通俗。新闻评论的风格可以灵活多变,讲求评论形式的创新,力求贴近实际生活,针对专业性的问题,如经济问题,文章风格要力求深入浅出,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讲清复杂的经济原理。再次,要注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贴近大众,例如针对农民群体,可以开设“三农”专栏,聆听农民的心声,刊登农民朋友的来信来论,并且及时反馈,这样的专栏更要求浅显易懂,这样报纸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广范围的大众所欢迎。[18]
2.《南方周末》评论版缺乏时效性及对策。
“新闻评论是专门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19]新闻注重时效性,新闻事实的价值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新闻评论也同样具有这些特性,评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社会对大众的“有用性”,这正是它指导大众生活、指导思想的方面。《南方周末》的报纸发行周期为一周,与其他媒体如日报、晚报一天的更新周期相比之下,其新闻评论更新周期长达一周,这就使其评论内容的时效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利状态。
《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周报,缺乏发行上的及时性优势,这就需要充分在“效”上挖掘。首先,评论不仅要注重新闻事实“新”的特性,更要注重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度,从评论思想的深刻性入手,扩大报纸思想上的影响力。在针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时,要把握好时机。其次,要注重对事实的持续性关注,通过对事实不断进行跟踪和持续跟进,对评论过后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后续介绍,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做出新的评论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以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增强评论的价值。比如可以设置类似于“上周回顾”这样的栏目,对事件的后来发展加以评论,使受众对发展中的事件持续关注,从时间跨度上扩大影响力。
3.《南方周末》评论版栏目中的不足及对策。
首先,《南方周末》长期保持固定的几个评论专栏,栏目形成格式化模式,同时评论的作者也基本上固定,同一专栏中文章风格趋向单一,这样使读者失去新鲜感,丧失对新闻评论的阅读兴趣。例如“经世济民”栏目的作者往往是一些经济观察员,或是金融业专家,栏目的主要风格都是严谨、严肃的,文中多见经济学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方式晦涩难懂,文风古板。其次,在《南方周末》的一些评论栏目中,评论主体站在“专家”或是“精英”的高度,只是一味地对读者进行讲解和说教,并没有过多关注读者的看法,缺乏与受众的互动机制。尽管报纸设置了“读者来信栏目”,但是与来信相对应的回复很少见。再次,《南方周末》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或是特殊情况下,就会停止刊登评论版,例如2008年10月2日报纸推出的国庆特刊和2009的新年特刊,就没有刊载评论版,这样的缺失使整期报纸显得非常不完整,也会使期待阅读的受众失望。
针对以上不足,可以创新栏目风格,丰富栏目内容。首先,对于《南方周末》存在的栏目风格单一的现象,可以邀请不同写作风格的评论员发表文章,或者鼓励作者对文风、文体进行大胆创新,鼓励多种形式的文章。针对互动性不强的不足,报纸可以设置来信来论栏目,重点在于对读者反映的情况进行及时详细的回复,对读者的质疑要给予解答反馈,对方提供的有价值信息要进行持续关注。报纸要尽量避免评论版的缺失,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报纸版面设计,如在出版特刊时,可以增加报纸的厚度,也可以适当减少评论文章的字数比例,但是报纸媒体要尽量避免缺失评论的现象。[19]
结语:
《南方周末》评论版作为我国报纸评论的优秀代表,其报纸言论的方式和版面模式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尽管《南方周末》的社会影响力虽然有限,但是它基本上将大多数重要的公共问题刊发报端,以独特的评论体系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使大众的视野投入的公共事务中,激发了受众参与政治关注时事的热情,《南方周末》评论版发挥的社会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李德民《评论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5~17
[2]张宸《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采编标准及案例精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32~252
[3]殷俊《媒介新闻评论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59~366
[4]沈爱国《新闻学基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73~468
[5]黄岩《让草根劳工机构走上法治路》《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5日(第1298期)
[6]陈季冰《20年的燃油税改革为何难产》《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第1294期)
[7]邹文曦,蔡明明,鞠文娟.《从与比较中看的言论版》.[期刊].语文学刊,2007年第9期:88~91
[8]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65~393
[9][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蔡骐(译)《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534~569
[10]郭光东《扔温总理的那只鞋有多重?》《南方周末》第1304期2009年2月11日
[11]段业辉,李杰,杨娟:《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56~132
[12]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23~316
[13]叶檀:《证监会与发改委博弈大小非,谁能赢?》《南方周末》2008年9月3日(第1282期)
[14]姜红,许超众:《从“斗士”到“智者”:舆论监督的话语转型――新世纪以来文本分析》,中外媒介研究157~263.
[15]石凤艳,韩海鸥:《新闻评论的功能定位》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17卷(第9期):148~150.
[16]岳广辉:《民生话题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爱好者》,2009年15期:P24.
[17]韦建辉:《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与特点》,《学术论坛》,1988年2月(第二期)P64.
[18]伍小峰:《一张报纸,一个灵魂――解读,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平台》,《南方周末》2005年10月12日.
[19]曾建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1.

作者简介:张提,女,河北人,现就读于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论《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发展思路

张提(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3
摘要:数字化和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空间无限广阔,受众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新闻评论的指引和导向,新闻评论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实证研究,从中探寻该报评论版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并对其功能在报纸中的发展状况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浅显探究,指出其在发挥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陷等,寻找改进的方法,力求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关于发展思路方面的建议。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从而为今后新闻评论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方周末》; 评论版
        一、《南方周末》评论版版面内容特点
        报纸评论版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南方周末》自身定位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南方周末》设有“评论”专版,其中的评论数量多(每周平均有十几篇评论)、评论时效性强、内容涉及领域广,其中涉及到立法司法、行政、经济、文化、科教文卫等诸多方面。作为报纸评论的典型代表,《南方周末》以思想深刻和洞察敏锐著称,其独特的新闻评论体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些是国内其它普通报纸(如《沧州晚报》、《湘江晨报》、《扬子晚报》等)所不具备的,所以《南方周末》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是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而且易于搜集到丰富的评论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南方周末》的评论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它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自己的职责,其新闻评论版注重针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关注意义的事件作出及时的评论,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而帮助受众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南方周末》于2008年9月25日及时刊发评论《永绝三鹿恶之花有待人心改造》,指出三鹿背后的本质原因是潜规则与现代治理体制的冲突。提升价值,改造人心,正是现代治理体制立足的必要因素。这在许多媒体质疑制度问题的情况下,该报评论却指向制度背后的潜规则和人心,体现出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厚重的使命感。
        《南方周末》评论的选题从人性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热点,内容重在关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关注社会大众的内心情感,评论的立场是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通过大众喉舌的作用,表达弱势群体的声音,为广大人民代言,进而能引起大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报纸评论又具有理性的光辉,它总是能够在其它媒体持相似观点时,不随声附和,而是看透问题的实质,针对当前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有的放矢,对社会的不良思想倾向及时引导,对错误的现象加以纠正。
        2.深刻的思想性和专业性。
        新闻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受众读透新闻事实。《南方周末》评论版以其深刻的思想性见长。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一般的报纸会就事论事,侧重于情绪化的发表倾向,而对于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就较少涉及。而该报评论版以探究的姿态,注重挖掘事实背后的实质性问题,立足事实,高于事实,不仅仅是批评揭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有价值有参考意义的建设性意见。该报评论的思想内容总是能够切中时弊,使受众在接受报纸评论的同时可以进行深度思考,也获得广泛的讨论,读者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二、《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社会功能
        1.评论版对受众深刻的思想启蒙。
        当今受众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新闻评论一方面提供观点,启发受众,另一方面可以为受众代言,成为受众的言论平台。新闻评论引导舆论,并非地机械反映舆论,其过程是一种积极投入到社会舆论中的过程,媒体将社会热点和大众心声转化成系统的、富于创造性的建设性意见,并积极影响受众的思想。该报运用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言论,不断提高自身舆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利用舆论的力量指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新闻事实。
        从《南方周末》评论主体的代言对象来看,报纸评论为社会各个阶层代言,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困境。如2008年12月25日评论专栏“大参考”的文章《让草根劳工机构走上法治路》,对中国劳工草根机构的分析透彻、全面,按照一种客观中立的角度彰显事实,让读者对事实有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引发社会对草根劳工机构合理发展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南方周末》为社会上各个利益群体代言,各种言论的力量在这里交错展现,更能够在多种言论力量的博弈中使大众更理性,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提高。
        2.《南方周末》评论版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新闻评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功能,就是实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包括弘扬先进,客观分析或者批评落后,无论是哪种倾向的评论性文章,都起着舆论监督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16]这些都是新闻评论所应担负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中,《南方周末》的评论充分发挥了表明观点、引导舆论的功能。例如,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该报于8月7日刊登评论《以奥林匹克精神拥抱世界》,阐述北京奥运会的伟大价值,提出中国更需要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自治,期盼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体现出该报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表明报纸观点,鼓舞全民,营造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从报纸评论的风格来看,《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立场客观公正,文风中体现的知识分子的悲悯姿态,胸怀天下,冷静而理性。[12]新闻评论要想获得广泛的舆论影响,就必须站在一种公正的立场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评论的论证也必须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南方周末》的评论保持着一种冷静和中立,而不是因为情感的需要就带有某种主观倾向。如2009年2月12日的《南方周末》在评论版中刊登《扔温总理的那只鞋有多重?》,主要针对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一名学生扔鞋的事件。对此,许多网民辱骂扔鞋的学生,不少人认为英方伤害了中国的国家尊严、民族感情。针对众多人因情感的因素未加考量的诸多方面,该报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如英国政府在接待、迎送温总理的规格上是行礼如仪的,并无伤害中国尊严之处。最后引用台湾圣严法师的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13]文章对事件进行了理智而客观的分析,这有力纠正了大众对该事件认识上的偏差。
        从报纸评论形式的角度而言,《南方周末》报纸评论版形成了独特的评论体系,评论版面层次分明,头版有“方舟评论”专栏,评论专版“自由谈”、“大参考”“评中评”有各自的内容特色。评论版采用多种评论体裁,形成了报纸独特的评论体系。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编者按、新闻述评、杂文等评论方式都被《南方周末》广泛采用。该报专版专栏具有鲜明特色,“大参考”多采用篇幅较长的新闻述评,提供更详尽的新闻资料;“围观中国”则引用其他国家关于中国的评论,让读者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国;“一周高论”引自国内其他媒体的评论,展现思想上的争鸣。这些评论栏目在形式上各自独立,但是在整个评论板上又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形成言论上的强大力量。
        3.《南方周末》评论版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南方周末》的评论版从多角度出发,深入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其评论主题涉及到的社会领域包括重大时事、司法行政、市场经济、科学文化、国民教育等诸多层面,报纸评论定位范围的广泛,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新闻评论起着揭露社会弊端、改良社会的作用。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又存在着假、恶、丑,不论是哪方面都应如实反映在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是社会生活的热情参与者与严峻的评判员,它“热烈地主张着是”,也“热烈地攻击着非”。[17]《南方周末》就很好地践行着大众媒体的批判和揭露职责。例如,《南方周末》评论版在2008年11月6日“记者见地”中的新闻述评《封口费也是分层级的》,以记者的角度揭露新闻界的腐败现象。作者本身作为媒体从业者中的一员,没有遮掩腐败,而是揭露自己行业中的丑陋现象,正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所言,社会中的腐败黑暗面又如腐烂的伤口,我们必须勇敢地揭开腐烂,让它呈现在阳光下,社会的腐烂才能够得到治愈。新闻媒体勇于揭露社会黑暗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良好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
        三、《南方周末》评论版发展思路及趋势
        《南方周末》评论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里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显探析,希望能够为报纸评论版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1.《南方周末》评论版受众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方周末》将读者定位为知识分子,它的受众定位“是给受过初等教育、而且关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看的”。[18]其评论文章的作者“多半是国内颇具思想性、前沿性的高级作者们以及新兴的受国外教育影响的‘精英’”。如此的读者定位和作者队伍有利于报纸思想的深刻性,但这样导致报纸评论的文章专业性太强,以至于脱离群众,甚至会令一些普通的知识分子觉得晦涩难懂。它的文章风格对于普通的大专院校学生而言并不浅显易懂,而是要求读者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基础。例如2008年9月3日南方周末评论版“经世济民”栏目刊登的文章《证监会与发改委博弈大小非,谁能赢?》,文中使用了许多经济学的专业术语,一些稍微缺乏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就会难以读懂,例如“承销保荐机制”“限售股转让”等等,会令一些普通的大学生读者难以理解,报纸由于高深难懂而脱离知识分子中人数较多的那部分中低知识层次的读者。[16]
        针对报纸受众定位的问题,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报纸评论版是否贴近读者是决定报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首先,可以考虑借鉴分众理论,开设专门针对专家学者和普通知识分子的栏目和内容,使报纸针对不同的知识层面。例如有些栏目就可以尽量针对一些大中专或本科学历的青年学生设置内容,使国家的大部分知识群体都能成为报纸的受众。其次,整体文风的改进要力求明白易懂、浅显通俗。新闻评论的风格可以灵活多变,讲求评论形式的创新,力求贴近实际生活,针对专业性的问题,如经济问题,文章风格要力求深入浅出,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讲清复杂的经济原理。再次,要注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贴近大众,例如针对农民群体,可以开设“三农”专栏,聆听农民的心声,刊登农民朋友的来信来论,并且及时反馈,这样的专栏更要求浅显易懂,这样报纸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广范围的大众所欢迎。[18]
        2.《南方周末》评论版缺乏时效性及对策。
        “新闻评论是专门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19]新闻注重时效性,新闻事实的价值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新闻评论也同样具有这些特性,评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社会对大众的“有用性”,这正是它指导大众生活、指导思想的方面。《南方周末》的报纸发行周期为一周,与其他媒体如日报、晚报一天的更新周期相比之下,其新闻评论更新周期长达一周,这就使其评论内容的时效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利状态。
        《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周报,缺乏发行上的及时性优势,这就需要充分在“效”上挖掘。首先,评论不仅要注重新闻事实“新”的特性,更要注重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度,从评论思想的深刻性入手,扩大报纸思想上的影响力。在针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时,要把握好时机。其次,要注重对事实的持续性关注,通过对事实不断进行跟踪和持续跟进,对评论过后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后续介绍,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做出新的评论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以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增强评论的价值。比如可以设置类似于“上周回顾”这样的栏目,对事件的后来发展加以评论,使受众对发展中的事件持续关注,从时间跨度上扩大影响力。
        3.《南方周末》评论版栏目中的不足及对策。
        首先,《南方周末》长期保持固定的几个评论专栏,栏目形成格式化模式,同时评论的作者也基本上固定,同一专栏中文章风格趋向单一,这样使读者失去新鲜感,丧失对新闻评论的阅读兴趣。例如“经世济民”栏目的作者往往是一些经济观察员,或是金融业专家,栏目的主要风格都是严谨、严肃的,文中多见经济学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方式晦涩难懂,文风古板。其次,在《南方周末》的一些评论栏目中,评论主体站在“专家”或是“精英”的高度,只是一味地对读者进行讲解和说教,并没有过多关注读者的看法,缺乏与受众的互动机制。尽管报纸设置了“读者来信栏目”,但是与来信相对应的回复很少见。再次,《南方周末》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或是特殊情况下,就会停止刊登评论版,例如2008年10月2日报纸推出的国庆特刊和2009的新年特刊,就没有刊载评论版,这样的缺失使整期报纸显得非常不完整,也会使期待阅读的受众失望。
        针对以上不足,可以创新栏目风格,丰富栏目内容。首先,对于《南方周末》存在的栏目风格单一的现象,可以邀请不同写作风格的评论员发表文章,或者鼓励作者对文风、文体进行大胆创新,鼓励多种形式的文章。针对互动性不强的不足,报纸可以设置来信来论栏目,重点在于对读者反映的情况进行及时详细的回复,对读者的质疑要给予解答反馈,对方提供的有价值信息要进行持续关注。报纸要尽量避免评论版的缺失,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报纸版面设计,如在出版特刊时,可以增加报纸的厚度,也可以适当减少评论文章的字数比例,但是报纸媒体要尽量避免缺失评论的现象。[19]
        结语:
        《南方周末》评论版作为我国报纸评论的优秀代表,其报纸言论的方式和版面模式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尽管《南方周末》的社会影响力虽然有限,但是它基本上将大多数重要的公共问题刊发报端,以独特的评论体系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使大众的视野投入的公共事务中,激发了受众参与政治关注时事的热情,《南方周末》评论版发挥的社会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李德民《评论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5~17
[2]张宸《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采编标准及案例精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32~252
[3]殷俊《媒介新闻评论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59~366
[4]沈爱国《新闻学基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73~468
[5]黄岩《让草根劳工机构走上法治路》《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5日(第1298期)
[6]陈季冰《20年的燃油税改革为何难产》《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第1294期)
[7]邹文曦,蔡明明,鞠文娟.《从与<周末>比较中看<南方周末>的言论版》.[期刊].语文学刊,2007年第9期:88~91
[8]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65~393
[9][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蔡骐(译)《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534~569
[10]郭光东《扔温总理的那只鞋有多重?》《南方周末》第1304期2009年2月11日
[11]段业辉,李杰,杨娟:《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56~132
[12]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23~316
[13]叶檀:《证监会与发改委博弈大小非,谁能赢?》《南方周末》2008年9月3日(第1282期)
[14]姜红,许超众:《从“斗士”到“智者”:舆论监督的话语转型——新世纪以来<南方周末>文本分析》,中外媒介研究157~263.
[15]石凤艳,韩海鸥:《新闻评论的功能定位》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17卷(第9期):148~150.
[16]岳广辉:《民生话题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爱好者》,2009年15期:P24.
[17]韦建辉:《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与特点》,《学术论坛》,1988年2月(第二期)P64.
[18]伍小峰:《一张报纸,一个灵魂——解读<南方周末>,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平台》,《南方周末》2005年10月12日.
[19]曾建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1.
作者简介:张提,女,河北人,现就读于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6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