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体裁 / 写人 /

【www.zgpaoc.com--写人】

摘要: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叙述了20世纪初在城乡之间担当通讯职责的一位信客的大半生遭遇。课文重点写了信客的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了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品性的赞美和肯定。本文拟从文化伦理价值的角度解读文章的思想意蕴,以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思想文化;道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61-02
一、命运多舛才能成就人生是余秋雨散文诠释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命运多舛是余秋雨散文作品中人物的共性,性格或人生的悲剧性是人物能成就辉煌的基石。人物的生活传奇性往往出现在作品人物的身上,余秋雨仿佛在诠释着一个人生道理:只有经历人生苦旅的人才能成长或成功。如《都江堰》中的李冰、《青云谱随想》中朱耷、《风雨天一阁》中的主人范钦、《狼山脚下》的骆宾王。这些人物多是历史上某一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杰,但其人生经历却命运多舛、饱受挫折,真的是经历了一番“人生苦旅”,在品味人生苦旅后才有了更为作者认同的人格魅力。信客也不外这样的人物人格生成逻辑,你看,他虽无上述人物贡献和赫赫声名,但在其生活活动的浙东山区也尽人皆知,其信客的工作经历也是历尽沧桑、饱受忧患,日夜行走在人生的坎坷旅途中,历尽了人生苦旅后也慢慢地收获了自己的人生。我们看一看文中描绘的两代信客的人生“苦”旅,随处可见的浓重的悲剧色彩: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是老一代信客悲惨的人生最后归宿,我们再看新一代信客的生活与工作: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工作繁琐劳累,还有职业病伴随一生,收入也微薄,勉强过活,还有不可知人生风险,这些文字背后我们也仿佛能感觉到余秋雨的冷峻的思考和深深的叹息。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如此特质是有其特定原因的,作者是在游历山川风物遍访历史遗迹的同时,将自然山水、人文山水相互融合,在“文化苦旅”中挖掘沉积千年的人文内涵,《信客》渗透着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磨难是成长最大的砥砺。
二、对理想人格的无悔坚守是余秋雨散文诠释的核心价值观之二
余秋雨散文中正面人物的身上往往有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而这种特质有意或无意引领中国传统文人理想人格的形成,他们身上有着顽强、坚毅、仁爱、宽容等品质,而这些正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如《流放者的土地》中群体形象、《苏东坡突围》中的东坡、《千年庭院》中朱熹、《遥远的绝响》中嵇康等,他们都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典范人物,他们身上品质无一不是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的象征。信客虽是个小人物,身上也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特有的坚忍、诚敬、宽恕、仁爱等美的特质,这些都是我们道德价值体系中的理想人格特征,余秋雨借信客身上某种优秀品质来进行现实的道德评判,指摘时弊,发人深省。
我们来分析老信客和年轻信客身上的理想人格所带来的人生影响,如对他人的诚信宽容、对职业的诚敬等品质的坚守往往带有人生的悲剧性。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所以一生饱受苦难,他们人生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或是人生价值观的悲剧。“卑鄙是卑鄙者的座右铭”,如果都不讲人格,一切都将变得极为容易,老信客也不用因失误而终生忏悔,年轻信客也不用忍辱负重,反而可以借信客的工作贪污钱物大发横财,过上家道殷实的生活。
对理想人格的坚守必将付出惨重的人生代价,这是亘古不变人生道理。是对理想人格的继续坚守还是随波逐流堕入世俗?在这里,余秋雨在进行着两难的选择,散文中的主角在进行着两难的选择,读者也在进行着两难的选择。这就是余秋雨散文所发出的对人性和灵魂的深沉的拷问。余秋雨对信客的灵魂拷问是让其遇到人格上的怀疑与挑战。老信客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老信客痛楚无奈地从浸满诚信文化因子的这一职业中悄然退出;年轻信客是因为太诚信而被捕进班房,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都在于:整个社会的不诚信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攻击并取得完胜。
更荒诞的生活逻辑是,在整体社会文化不诚信、不宽容的前提下,只有不诚信才能赢得尊重和感动。看看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因为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而让这位同乡“深受感动”,决定办邮所,让信客任职。余秋雨在此解读诚信文化所遭遇的尴尬和不幸,道出了理想人格坚守的艰难。但是生活离开不了这些对理想人格坚守的人,正是这些人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失去了这些人的工作,生活将变得一团糟。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找不到信客接班人,也着意在说明坚守理想人格的艰难困苦,这也道出现实的道德困境。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为人立世之本,这正是作者基于现实社会的诚信隐忧而倡导的一种精神。好在作者在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让信客去做教师,从而有了新的工作,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信客的职业真的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信客的职业消失了,但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精神的则不能消失。信客从事教师工作还是利益于做信客的经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历练就是巨大的人生财富,不管经历如何的风风雨雨,好人总会有好报。
最后,两代信客的坟墓比邻而建,表明他们无悔于当初从事的工作,暗示着只有诚信与宽容相随,才是诚信文化生长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环境;而很多人前去祭奠他们,就是对他们工作和人格的最大理解和尊重。作者在这里向世人昭示:只有哪些服务于大家为大家作出贡献的人才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敬重,这正是人性最大的魅力。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此时正是社会转型,旧的价值观念、信仰开始解体,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建成,社会各阶层出现人文精神失落和理想价值消解,余秋雨体悟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批判、比较人类的精神走向中,呼唤健全而响亮的人格,以此来参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本文的思想意蕴就在于此时作者所竭力批判与倡导的伦理价值。
《信客》作为一种已经消失的职业,作者却努力为他作传,不用说是想从这种已经消失了职业和人物身上寻找一种久违了的伦理价值,以警醒和弥补当代道德伦理的缺失,从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中咀嚼具有正义、善良、美好品质的坚守所经历的人生苦旅,在苦涩的人生品味中发了对建树新道德伦理的呼吁。
作者简介:王建章(1971年—),男,中教一级,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育。


解读《信客》的文化意蕴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正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

【关键词】生命 城市文明 文化意蕴 神经系统 中国农村 文化苦旅 新旧文化 生态环境 崇尚道德 物质文明
【分类号】:G634.3
【正文快照】: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刘彩亭;[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张大明;[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孙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薛滔;[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田麦久;[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6肖文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7王连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聂德俊;;[J];人民教育;1980年04期
9海斯;;[J];世界民族;1980年03期
10陆建华;;[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1范藻;;[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郑洪芳;王宏晓;;[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关桂琴;杨志平;;[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4李树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顾瑜芳;施斌;;[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刘秀晨;;[A];面向2049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展望与对策论文集[C];2000年
7吴建雍;;[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蒋天荣;黄志耀;;[A];新世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王旭初;;[A];新世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论坛论文集[C];2001年
10刘朝晖;;[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晓风;[N];北京日报;2000年
2王民洲;[N];中国水利报;2000年
3本报记者 宋言荣 本报通讯员 王培福 陈春林;[N];光明日报;2000年
4张育新;[N];广西日报;2000年
5本报记者 丁仁耀;[N];解放日报;2000年
6记者 李安定;[N];人民日报;2000年
7本报记者 何伟 陈国琦;[N];人民日报;2000年
8杨菲;[N];中国社会报;2000年
9;[N];文汇报;2000年
10冯正新 叶龙祥;[N];中国建设报;2000年
1朱耀辉;[D];复旦大学;2003年
2骆方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张伟;[D];吉林大学;2002年
4朱寿兴;[D];四川大学;2005年
5王志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滕志朋;[D];暨南大学;2006年
7轩红芹;[D];浙江大学;2006年
8何绘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田实;[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张梅;[D];苏州大学;2001年
3钟武耀;[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刘征;[D];重庆大学;2002年
5刘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李红梅;[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查翔;[D];湖南大学;2003年
8崔冽;[D];苏州大学;2004年
9张晓瑞;[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梁芳;[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ticai/4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