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www.zgpaoc.com--高一作文】

【摘 要】文章立足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设计过程中注意的些许问题等,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崭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设计模块课程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Z1期
[2]仲建毅.为学习而设计——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3]吴伟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J].历史教学,2011年09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文章立足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设计过程中注意的些许问题等,进行分析与阐述。

【作者单位】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分类号】:G633.51
【正文快照】: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顾建忠;仲建毅;;[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1邹樱;[J];历史教学;2005年09期
2杨瑞平;;[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8期
3林尾龙;;[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4孙向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5孙黎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6周仕德;丁光泮;;[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08期
7陈晓丹;;[J];考试周刊;2008年02期
8杨秀芬;;[J];甘肃教育;2008年04期
9罗燕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8期
10王军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0期
1刘端海;;[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2施锦美;沈俊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3施锦美;沈俊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岳桦;;[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5岳翠贞;;[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戴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邬建忠;;[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8田晓燕;;[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韦宇哲;;[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刘艳超;;[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二中 邓志强;[N];学知报;2011年
2;[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广饶街道颜徐学校 刘英;[N];学知报;2011年
4四川省棠湖中学 杨嘉宏 李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许乃安;[N];中国教师报;2003年
6河北永年二中 康素霞;[N];学知报;2010年
7富平刘集中学 刘爱茹;[N];学知报;2010年
8袁伟;[N];伊犁日报(汉);2010年
9许乃安;[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李观伟;[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王春华;[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蒲淑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李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孟冬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朱德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王兴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李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彭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钟志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刘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刘瑜;[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彭树云;[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柳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宋月建;[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王永帅;[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韩冬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赵常琼;[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8徐太阳;[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刘庆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李碧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gaozhongzuowen/4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