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材 / 励志 /

【www.zgpaoc.com--励志】

[摘要] 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在我国的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很多影片都以红色革命为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革命题材的影片对人们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革命题材影片的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它对观众的积极作用来展开,革命题材影片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建国“十七年”、“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后以及大发展时期,这类影片的励志作用表现在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革命题材影片;发展阶段;励志作用;反思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引导与启示作用。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体会电影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现时代电影受众已覆盖全球,看电影已发展成我国一种全民的娱乐活动,电影也必然带来巨大影响。
在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经历了各种主义和思潮的迅速膨胀又被即刻抽空的莫名的恐慌,人们又开始怀念起简单而又火热的革命战争时代,红色文化一时间风起云涌,红色旅游、红色电影、红色书籍等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有人把那个时期称为红色革命时期,也有的把它称为战争年代,而反映那一时期的电影则称为红色电影或者革命题材电影,也有的称之为战争题材电影。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继承和传播着国家文化,通过这一载体,国家形象得以塑造,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诉求得以表达,它也承担了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
我国革命题材影片的发展及其特点
近年来,我国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了观众的视线中,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南京!南京!》《斗牛》《集结号》《风声》《辛亥革命》等,它们都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强大的明星阵容、更多的幽默诙谐的话语,等等。关于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是我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相一致的。
早在抗战时期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文艺演出在我国的一些革命老区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一些专业文艺演出队伍如战地文工团、抗敌剧社活跃在这些革命老区,并创作出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戏剧节目,如大型歌舞戏剧节目《白毛女》《把眼光放远点》等,这些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后,我国的民族电影经历了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1.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十七年”间的影片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很难全景式地展现战争场面的恢弘,但对于进入和平年代的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非常必要,电影也不可避免承担了这一责任,该时期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这一阶段,我国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如《战斗的青春》《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电影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在当时,我国的国营制片厂制作的电影构成了我国电影制片的基本框架,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四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当时的电影大都表现战争场面以及革命军事题材和部队生活。如《上甘岭》,充斥着真实的战场气氛,《狼牙山五壮士》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情结和民族气节创造的奇迹和壮举,纪实逼真,纯朴生动,影片曾影响过至少三代中国少年的成长,还有战争大片《南征北战》《红日》,历史纪实性电影《上饶集中营》,等等。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革命题材的影片都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下,但将革命军队的精神气质表达得出神入化,虽然这些电影在现在看来并没有多少审美娱乐性,但是凭借真实的力量仍然在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2.“文革”时期。“文革”电影是从批判“十七年”电影起步的,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对中国电影的形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首先体现在“以政治的清算来取代艺术的清算”①。1966年4月10日,在由江青主持起草的中央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第一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全面否定了“十七年”文艺工作的成果,《红日》成了丑化工农兵的剧目,《阿诗玛》则成了低级、黄色的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也被扣上了“冒险主义”的帽子。这种政治上的仇恨延伸至艺术领域,其直接的结果是造成了从1967年至1973年我国电影故事片的创作空白。这一时期的电影强调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和歌颂,“三突出”原则和“样板戏”成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典型特征,都是清一色的英雄电影,影片中的英雄人物过于“高大全”,略显模式化,这种模式化在“文革”时发展到了顶峰。“文革”电影是中国政治对中国电影所作出的最深入的刻写,电影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的传声筒。②
3.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时间。这一时期的红色电影在塑造角色时开始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人物开始闪现出人性光辉,但表现力量仍然不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旋律”政策在一定时期对中国电影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如1982年上映的《牧马人》讲述了一个被打成“右派”的许玲均在西北牧场接受劳动改造的事情,影片围绕主人公许玲均的命运展开,既有反思也有对民族的深情。又如1984年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影片围绕解放军某部宣传干事在当知青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经受了考验的事件展开。
4.90年代后至今。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大发展时期,面对大众文化的突飞猛进与商业运作潮流的势不可挡,该时期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它顺应文化市场的发展,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红色路线,多元化是其最突出的特点。1993年电影发行体制的重大改革,又给国产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精品工程的实施、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等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电影正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中艰难而又充满信心地前行着。当代红色电影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形象刻画真实化、视听效果震撼化、明星阵容华丽化、宣传攻势强大化、拍摄模式戏剧化等。如1993年上映的《三毛从军记》以十分轻松幽默的风格,将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巧妙地融入抗战的大背景下,表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小人物的命运走向,并向观众提问,到底是谁在操纵着“小人物”的命运?又如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以超豪华的明星阵容来塑造历史人物,给我们另一个视角来看历史。 革命题材影片的励志影响
我国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经历了“十七年”电影中的朴素的革命英雄主义,“文革”时期的脱离实际的伪英雄主义,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消解崇高和反讽英雄的思潮,终于迎来了英雄主义的回归,这种回归把人物刻画得朴实而平凡,以普通人物来展现英雄本色,以激励人们做回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英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对现当代的人们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现当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压力无限扩大,房贷、车贷、责任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们对生活缺乏激情,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充满迷茫,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等等。励志电影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有着不小的冲击,普通人的励志故事最能激起我们的共鸣,而革命题材的影片正是这类电影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积极影响就不言而喻。
1.红色影片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红色电影大都带有英雄主义色彩,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革命年代这种英雄人物的宣传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但现当代,稳定与和平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的红色影片趋于平民化、生活化,更加贴近实际,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平民英雄。《铁人》是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为原型拍摄的影片,该片再现了王进喜无私奉献的点滴,并且交织着年青一辈与老一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该影片让我们明白人在小事、点滴中也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这类影片可以促使自己与时俱进,更好地将爱国精神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③
2.有助于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观众在看一部影片的时候通常都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某个角色,体验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观看革命题材的影片时,观众仍然会被“真实的”情节所吸引,全身心投入到影片所构建的时空之中,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且片中人物的那种个性会不自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而我们这一代青年对未来充满期待却又对未知的世界踟蹰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学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艰苦奋斗的宏伟画卷,并且折射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是所有青年都需要学习和继承的。《高考1977》讲的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众多学子为了实现理想不怕挫折和困难的精神。《袁隆平》则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他的人生轨迹,近距离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影片以袁隆平先生的诞生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为主线,以袁隆平对家人、人民、国家深沉的爱为依托,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外表平凡、志存高远、情系天下的平民科学家充满大爱的人生。这些影片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3.有助于培养我们积极乐观的态度。每个人在其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在面临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或陷入悲观绝望中无法自拔,更有甚者,走上轻生之路。因此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我们既要有享受阳光的心境,也要有承受风雨的能力。
在我国,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直是电影中的主旋律,以革命题材为背景的影片更是如此。无论是革命战争影片,还是关于社会建设影片,抑或是关于先进人物的影片,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精神在电影中都体现得十分到位。如《唐山大地震》中人们并没有被无情的大地震给击垮,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救援、受灾群众的彼此激励,都能鼓舞观众,并促使青年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挫折,并能以平常心对之。
革命题材影片的大力宣传与渗透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职业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注释:
①② 颜纯钧:《论“文革电影”》,《艺术广角》,1999年第3期。
③ 任飞、张倍争:《当代红色电影对青年人生观的塑造作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 陈亦骏.“走向写实”:世纪末电影的主流——关于90年代中国新写实电影浪潮的文化分析[J].艺术广角,1990(01).
[2] 戚吟.十七年电影反思——兼评《毛时代中国电影的历史、神话与记忆1949-1966》[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5(05).
[3] 杜金京.对红色电影的几点研究[J].才智,2009(29).
[4] 陈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冉孟荣(1967—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试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励志作用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正以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民的革命斗争以及祖国建设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对广大观众产生着积极影响,这些影片有解放初拍摄的《闪闪的红星》《地道战》《井冈山》《铁道游击队》等,也有近期拍摄的《亮剑》《解放海南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批红色电视剧和影片。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片以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历史原型人物为依据,对新中国的红色历史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以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民的革命斗争以及祖国建设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对广大观众产生着积极影响,这些影片有解放初拍摄的《闪闪的红星》《地道战》《井冈山》《铁道游击队》等,也有近期拍摄的《亮剑》《解放海南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批红色电视剧和影片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张金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王举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sucai/6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