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材 / 论文 /

【www.zgpaoc.com--论文】

摘要:我国因放开利率管制较晚,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利率风险的相关概念、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衡量方法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来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并对我国现状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9-0097-0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处于利率受央行管制的状态,对利率风险的研究不太成熟,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化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还可以对于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研究和防范金融体系风险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科学衡量利率风险规模,加强其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利率风险的相关概念、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衡量方法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概括,之后得出我国现状的结论。
二、利率风险相关概念
(一)利率风险的含义
依据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以固定利率进行原始投资,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其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市场利率的波动会造成银行资本的市值损失,还会对银行的收支净额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使银行在进行存贷款业务操作等售出(或买人)资产时产生损失;另一方面,如果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或资产)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那么在负缺口的状态下,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将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因此,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实际上就是由于市场利率不可预期性的变动而造成的银行盈利或市场价值与均衡价值的偏离。
(二)利率风险的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重定价风险是利率风险的最基本形式之一,起因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到期日和重新定价时间的差异性,当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时,银行的收入和经济价值便会受到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的影响;基差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时产生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存在利率差的风险,主要有风险暴露基差、期限基差和收敛基差三种类型;收益率曲线风险指的是由于利率的变化致使收益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进而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选择权风险是指当利率变化时,客户有权行使的隐含在存款和贷款合同中的选择权而为自己减少损失,商业银行因此需要承担客户流失的风险。
黄金老(2001)依据风险持续的时间长短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划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是指由于受到长时间的利率管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早期,利率水平会突然升高,而这一变化会使商业银行无法及时改变策略来应对,这时所出现的风险即为阶段性风险,其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是随着放开利率管制的适应阶段的结束,阶段性利率风险将会逐渐减小,最终完全消失。恒久性风险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各商业银行的恒久性风险大小取决于其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具有非系统性和长期性。武剑(2003)认为利率风险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国内外政治局势、经济与金融环境、国际利率和汇率市场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内部因素包括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率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变动。
三、利率风险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在国际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中,有不少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的金融抑制论分析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认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抑制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金融系统陷入了经济落后和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爱德华・肖(Edward s Shaw)认为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导致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只有推行金融深化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2000)提出的“金融约束论”则与“金融深化论”的观点相反,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健全,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市场上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放开对利率的管制,相应政策没有到位,该国的利率会大幅度上升,引发市场秩序混乱,最终会产生一系列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引起社会恐慌和金融系统崩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根据我国国情对这方面有所研究。郑先炳(1991)在《利率导论》中结合西方利率结构理论对我国存贷款利差进行了研究,并设计出合适的存贷款利差模型,同时分阶段地为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刘利(2001)在收集和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国利率市场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总结出我国利率体制和结构的特征、矛盾及问题;许崇正(2001)从客观分析利率的影响因素人手,系统阐述了我国利率机制改革创新的理论依据,并指出我国的利率机制创新在于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放开利率管制;王国松(2001)结合金融约束理论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渐进式的进程,分析我国在改革进程中的宏微观约束。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地区,可能存在严重的利率风险。当利率上升速度过快,可能会对金融体系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历史上利率的异常变动几乎都会带来一系列程度不等的银行危机,将利率风险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 四、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早,相关学者和机构也较早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对此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已建立起较为系统完整的风险识别、衡量与管理方法。目前,国外用于衡量利率风险的模型有以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差值的数量缺口为衡量指标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以债券或者债权组合的平均还款期限为衡量指标的持续期模型和以资产组合中各资产的权重和收益率相关性及其标准差为衡量指标的风险价值模型等。
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JP Morgan公司在1983年提出的,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也是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最为常用的度量方法。Graddy和Karna(1984)通过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率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归纳出利率变化幅度与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VanSonlai和Kabir Hassan(1997)通过研究不同到期日需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的差额与净利息收入等指标,证明了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适用于中小规模银行来进行利率风险的防范。美国经济学家麦考利(F R Macaulay)在1938年提出麦考利久期的概念,因为考虑到了在债券到期前,票面利率所对应的余额和时间,所以比仅依靠到期日这一因素来计息更加考虑到时间的特性,但是这一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只有当到期收益率处于平稳的状态或只有少量变化时,风险才能够被有效测量。在1952年,雷丁顿(F M Redington)提出修正久期这一概念,修正久期在利率变化较小时的计算是比较精确的。之后,学者们根据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对久期模型进行了不断的修正与协调,并将其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防范上。Booth(1989)在麦考利久期模型的基础上,以银行表内和表外项目为变量,建立了两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Besller(1994)优化了模型的风险回报,并建立了新的模型。VaR(Value-at-Risk)风险价值模型的首次提出是于1993年在G30集团发表的名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中。Mulvey和Erkan(1987)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随机优化分析方法,发展了具有更多优点的带CVaR风险矩阵的分散方法。J P Morgan继续发展VaR模型,在1996年开发了Risk Metrics模型,通过该模型能大体了解各个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分布情况和收益率间的关系,并继而计算此资产组合的标准差,通过分析比较选取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具有数据来源可靠、易于计算、原理简单、外部环境要求不高等特点。之后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认识到这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Segerstrom(1990)就认为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属于静态研究理论,忽视了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的影响。此外,该模型仅关注重新定价风险,而未考虑其他的一般性风险,并且该模型只能反映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的短期效益所产生的影响,而无法计量商业银行长期的市场价值波动。相比之下,持续期模型的优势在于其是通过反映银行的净市场价值对利率波动的反应程度来衡量和规避利率风险,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主要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但是,Wolf(1999)指出与银行实际经营的需要相比,由于模型对基础数据要求较高,加之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从业人员凭借自己的主观思想去做判断,这就使得持续期缺口模型的测量精度值得怀疑。所以说持续期缺口分析法在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利率市场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使用较为合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实施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尚未采用这一分析方法。Philip Jofion(2000)认为利用VaR模型可以在事前对利率风险进行衡量,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时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冲击,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主动防范利率风险的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此外,该模型可以研究在市场多因素交叉影响的情况下,单个金融资产或多个资产投资组合的资产价值变化情况。正因为其可以对投资组合进行度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这一方法重视起来,并将其用于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防范中来。但是,VaR模型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是其要求利率处于高度市场化状态,并且市场能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其次,该模型无法在利率出现极端波动的情况下进行度量;再次,该模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前提假设条件,而现实情况却与这些假设条件存在很多矛盾之处。
目前,上述这些风险管理方法正逐渐被商业银行所掌握并成为日常管理的工具,国外由于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将面临日益多元化的利率风险,风险管理难度也会逐渐加大,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将在不断改进中被银行所用,以此来规避利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五、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利率风险对当期收入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当前收入主要为资产与负债的差值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相对变化。由于利率的变动,资产与负债所产生的利息也会相应调整,进而导致利息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利率出现大幅度异常波动时,银行的经济价值会偏离其预期的市场价值,净利息收入所承担的风险将难以想象
第二,利率风险对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客户对利率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其会比较提前支付贷款或者提前提取存款的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进而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样就会导致商业银行被动地接受客户的选择,没办法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有些银行会为了防范风险,在利率变化初期主动调节其资产负债比例,以期望通过事先预防来降低风险,但是由于滞后性的存在,利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无法避免。
六、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风险的内涵、类型、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衡量方法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回顾之后,本文能够清晰地看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率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将风险管理的重点从信用风险调整到利率风险上来,以此来提高银行竞争力,获取更高的收益。


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摘要:

我国因放开利率管制较晚,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利率风险的相关概念、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衡量方法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来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并对我国现状进行相关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sucai/7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