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体裁 / 想象 /

【www.zgpaoc.com--想象】

难以想象,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拉链会是怎样的情景。女士漂亮的连衣裙、男士笔挺的裤子、飞行员的飞行服、学生沉甸甸的书包、陪伴旅行的箱子、遮风挡雨的帐篷等等,拉链在其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拉链雏形源自长统靴
拉链又称拉锁,两条带子上各有一排齿组成的扣件,连接开口的边缘(衣服或袋口),一个滑动件可将两排齿拉入联锁位置使开口封闭。这种依靠连续排列的链牙,使物品并合或分离的连接件,被誉为100多年来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拉链的雏形最初来自人们穿的长统靴。19世纪中期,长统靴很流行,特别适合走泥泞或有马匹排泄物的道路,但缺点就是长统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余个,穿脱极为费时。为了免去穿脱长统靴的麻烦,人们甚至忍着长时间穿靴的不适,整日不脱下来。
这个缺点让发明家伤透脑筋。当时,在欧洲中部的一些地方,人们企图通过带、钩和环取代纽扣和蝴蝶结,耗费了赞助商许多金钱和耐性。1851年,美国人爱丽斯・豪申请了一个类似拉链设计的专利,但未商品化,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被遗忘的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
“扣必妥”曾让人难堪
至19世纪90年代,情况才出现转机。来自美国芝加哥市的机械工程师威特康・L.朱迪森,想出用一个滑动装置来嵌合和分开两排扣子。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朱迪森展示了他的新发明并将它装在鞋子上,穿在自己的脚上。这一发明得到律师路易斯・沃克的赏识,两人在1894年合伙成立了全球滑动式纽扣公司,并于1896年再度申请专利。
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因而不受制造商青睐。此间公司也经历了多次更名,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1902年,一家原来生产纽扣和花边的企业对朱迪森的发明产生兴趣,他们买下了专利,注册了“扣必妥”商标,开始生产装在鞋上的拉链。但这家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毁灭之路,其生产的“扣必妥”不是拉不上,就是打不开,有时又突然绷开,使消费者尴尬万分。名誉扫地的“扣必妥”成了滞销产品,这个第一家生产拉链的公司也因亏本而关门。此后朱迪森不断尝试完善拉链工艺,但始终没有突破。1909年朱迪森辞世。
1912年,朱迪森公司的雇员森贝克对这种“自动纽扣”进行了改进,把链上的每个齿牙改成了上凸下凹的形状,这样齿牙能完全一一对应咬合,既不易卡住,也不易脱节裂开。
森贝克从1908年起,开始研究拉链的改良,日夜苦思,历经很多困难,尤其在“一战”期间,公司裁员只剩森贝克和另外一名人员,森贝克身兼经理和工程师,公司经济遇到空前的困难,期间森贝克的妻子还因难产而死。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森贝克更加专注于拉链的改进工作,想办法让拉链的齿状部分密合,以防裂开。
1913年森贝克再度申请专利,专利许可于1917年核准。沃克称此专利为“隐藏式钩子”,并将公司改名为“无钩式纽扣公司”。森贝克进一步改良无钩式纽扣,齿部形状改成汤匙状,顶端呈凸状,末端凹状,滑动装置一滑就可使左右“齿状部分”嵌合,再滑回则分开,称为“无钩式二号”,并且设计出制造齿状部分的机器。1913年森贝克正式宣布这一技术被突破,《美国科学》旋即以森贝克的专利创作了封面故事。
飞行事故让拉链迎来机遇
历史往往会因一些偶发因素而被改写,拉链的发明史也证实了这一点。一场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拯救”了奄奄一息的拉链。
就在森贝克艰难地开拓市场的时候,巴黎协和广场上空发生了一起飞行表演意外坠机事件。经过事故调查小组仔细分析、取证,发现原来是飞行员上衣掉了一个纽扣,而这粒纽扣正好滚进飞机发动机,因此引起事故。惨痛的代价使法国国防部下达了不准在飞行服上钉纽扣的命令。欧洲各国纷纷仿效,一直波及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森贝克得知此事后判定这是使拉链起死回生的机会,他立即与国防部联系,提出以最优惠的价格缝制新的飞行员军装。飞行员穿上有拉链的新军装,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陆军、海军也纷纷仿效。森贝克不失时机地与美国乃至欧洲的服装制造商联系,大规模批量生产没有扣子而有拉链的上衣。拉链绝处逢生,日益走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方人士意识到,军服装上拉链可以提高军人的穿衣速度,于是他们在衣服的口袋和裤子的前口处试装拉链,此举大受前线将士欢迎。1917年生产的2.4万件拉链军服立即销售一空。1918年,美国又在1万套飞行服上安上了拉链。
竞争中走上市场
在那个时代研究无钩式纽扣的人还有很多,也申请了很多专利,但始终都没有像“无钩式二号”这样成为商品。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的成败,“无钩式二号”一开始订单并不多,后来匹兹堡的麦克瑞百货公司认为“无钩式二号”很适合用在裙子及套装上,要求制造商一律采用“无钩式二号”。但像麦克瑞百货公司这样的勇敢者不多,大多数人不敢冒险使用新产品。
森贝克为争取客户,不断地改良拉链的性能以适应需要,制造技术日渐精湛。公司每天能够制造上千条“无钩式二号”,且没有次品,结果订单日渐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新产品带来了更多机会,军人的置钱腰带使“无钩式二号”的需求增加;空军飞行服采用“无钩式二号”不但可节约材料,而且防风效果更好;海军的救生衣也采用“无钩式二号”……以至于后来政府特别拨给公司金属材料以供生产。
“无钩式二号”被证明确实好用,但价格偏高难以普及,森贝克发现这一点后又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后,应用的第一个产品是拉克泰烟草袋,结果销售相当成功。
拉链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是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的缩影,科研设计人员努力提高制造水平,为改善大众生活质量不断积极进取。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创造都会经历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提高完善。
小小拉链聚集3万多项专利
拉链的制造技术随着产品的流传而逐渐在世界各地铺开,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先后建立了拉链生产工厂。经过技术的不断创新,拉链的结构设计趋于完善。在金属拉链的基础上,后来又发明了尼龙拉链和树脂拉链。品种也拓展到包括闭尾式、开尾式、双闭尾式、双开尾式、单边开尾式等多种类型。
一条小小的拉链看似不起眼,实则聚集了3万多项专利,今天的拉链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部结构,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应用范围,都已远远地超过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拉链了。拉链的用途上至航天、航空,下至海洋、深水,从国防军品到日常民用,从工业到农业、渔业,从医疗卫生到环境保护,几乎无处不看到它的踪影。拉链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用品,更是一个出色的技术和精良设计的结晶,它在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由于拉链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放弃了拉链制造业,就连世界上生产拉链最著名的日本YKK公司也将拉链生产的重心放在了中国。我国拉链生产是在1930年由日本传到上海的。当时,王和兴在上海办起了我国第一家拉链厂,后来,吴祥鑫也开办了一家拉链厂。1958年上海三星拉链厂引进德国生产的自动排米机,并进行了技术改革,将自动排米机速度从每分钟1440转提高到3000转,相当于手工的230倍;拉链生产由单头冲制改革成12道一次成型,提高生产效率50多倍,实现了我国拉链行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自1980年开始,特别是1995年以后,我国拉链生产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一大批新兴的民营拉链企业脱颖而出,拉链产品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拉链生产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产量超过了100亿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拉链生产国。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拉链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从事拉链产业人员超过100万,出口量连年增长。
现代科技还在演绎着拉链的无所不能。一名奥地利的外科医生把一条拉链缝进了一个男人的胃。更有趣的是,有一条拉链出现在一个需要不断开刀治疗的病人的肚皮上。这种手术拉链两分钟即可合上伤口,而传统的缝合法通常需要30分钟。
(摘自《北京日报》 本文作者:宋慰祖 等)

拉链的发展史

有人说,人类历史主要是由朝代演变、文化思想累积、重大历史事件和科技发明这四个方面组成的。然而,对于忙于生计的百姓来说,王朝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事情,深邃的文化思想难以企及,血肉纷飞的重大历史事件既遥远又说不清楚,唯一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就只有身旁被屡屡忽视的发明,譬如卧室里的电灯、办公桌上的圆珠笔、卫生间里的马桶以及下面要说到的——拉链。
  在古罗马人发明纽扣之后的十几个世纪里,人们一直很耐心地系扣、解扣和缝扣,好象也没有太多的抱怨。直到1851年,美国发明家伊莱思•豪(Elias Howe)才申请了一项名叫“可持续、自动式扣衣工具”的专利。虽然听起来很罗嗦,但它却将为今后的便利提供了创意。
  44年后,另一位美国发明家威特科姆伯•朱迪森(Whitcomb Judson)对豪当年的小发明进行了改良,并为之取名“钩子锁扣”(clasp locker)。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拉链有所不同,“钩子锁扣”是由两排钩眼和一个齿带组成,略显笨拙。
  带着这件发明,朱迪森满怀希望地参加了当年在芝加哥开幕的世界博览会。然而,在那次有2100万人光顾的展览会上,朱迪森仅仅售出了20条“钩子锁扣”。
  朱迪森没有因此失去信心。次年,他与好友集资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拉链厂“宇宙扣件公司”。说来也怪,朱迪森当时最大的烦恼不是卖不出产品,而是连愿意试用这种新产品的人都找不到。起初,朱迪森希望它能取代女靴上的复杂扣带,但制靴商都不愿买他的帐。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扣件容易锈蚀,且经常卡齿。1896年4月,朱迪森终于拉到了第一笔买卖:美国邮政部的几个官员订购了20个安装有“钩子扣锁”的邮袋,但由于首批拉链邮袋很快就因机械故障而被丢弃,邮政部的人再也没有来过。
  1905年,朱迪森又推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式专利卡齿:C-curity。这一次,朱迪森明确地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女装,还为此挖空心思地想出了一个极富历史感的系列广告语:
  “1782年,杜莴利兰剧院,辛顿斯夫人用带子系住她的演出服”;
  “1850年,城堡花园剧院,珍尼亚•林德系上钩眼束带后出台亮相”;
  “1901年,韦伯•菲雷德氏音乐厅,莉莉安•罗塞尔‘啪’的一声摁上了她的摁扣”;
  “而现在:你只要轻轻一拉,一切搞掂——裙子再不会无意间松开。这就是‘C-curity’牌女裙卡齿的奇妙之处”。
  除了这个使用了蒙太奇手法的广告外,朱迪森还在推销产品时使用了“手把手教你使用”的经营策略。在他看来,缺乏责任心的杂货店伙计根本不可能让顾客完全认识这种新产品能提供多大便利。于是,他为每一副“C-curity”卡齿都配备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书。事实证明,卡齿说明书之于当时的消费者,相当于数码产品说明书之于今日的消费者。在二战结束之前,卡齿一直都配有包括以下注意事项的说明书:
  “拉开卡齿时,请注意抻住裙边,以防扯破裙子”;
  “用一只手拉合卡齿时,另一只手要抓住裙子下摆,然后一拉到底,不要停顿”;
  “如果碰到拉不动的情况,先往回拉一下,感觉松弛时再拉,切勿用力过度”。
  与第一代拉链相比,“C-curity”牌卡齿确实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它的缺点仍然显而易见:分离式设计导致牢固性欠佳。亨利•皮特罗斯基曾在专著《实用商品的演变》中写到,这种拉链经常会在人“最不方便的时候”忽然崩开或死死卡住,弄得使用者斯文扫地,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另外,这种卡齿造价奇高,没有哪家成衣商愿意接受这种令成本翻倍的花哨玩艺儿。
  然而,黯淡的市场前景并没有吓倒朱迪森。他将公司更名为“自动钩眼公司”后,雇佣了一批推销员跨越重洋,前往欧洲开辟新市场。
“无”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一开始,欧洲人对这个发明似乎也无太多兴趣。但就在朱迪森萌生退意之时,拉链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加拿大移民吉登•桑伯克(Gideon Sundback)加入了朱迪森的公司。桑伯克非常聪明,工作也十分勤奋,很快就升任了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并于1906年为公司推出了新品牌卡齿“Plako”。
  尽管“Plako”与“C-curity”同样存在缺陷,但桑伯克的冲劲还是感动了朱迪森。这位决意要把拉链推广至全球的“现代拉链之父”决定把公司托付给桑伯克。事实最终证明,朱迪森用对了人。1913年,桑伯克又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无齿扣件”(hookless fastener)。说到这个新产品的名称,还有一些典故。在那个年代,“无”即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人们把汽车叫“无马厢车”,管广播叫“无线电”。从这点来说,“无齿扣件”在当时属于新潮产品的范畴。
  尽管时髦,但“无齿扣件”在市场上还是一败涂地。不久,桑伯克又推出了一种更为灵活且涂有防锈剂的新产品,扣齿数量从每英寸4个增加到10个,咬合更紧密,质地也更为光滑。这种已具备现代拉链雏形的新产品最终被取名为“无齿扣件二号”。不久后,桑伯克干脆把公司也更名为“无齿扣件公司”。
  1914年,服装界对拉链产品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少量制衣商表示愿意试用“无齿扣件二号”,一家运动服装公司还于1916年推出了一款前后各有一条“无齿扣件”的女裙。
从军用向民用转型
  然而,真正使拉链走进市场的其实是战争。一战期间,为了适应快速行军的需要,军用防蛀衣橱、睡袋都采用了无齿扣件。不久后,一家为飞行员设计服装的公司在航空服上也装上了这种扣件。可能是因为飞行员普遍喜欢与众不同的感觉,这家公司生产的拉链式飞行服一上市就大卖特卖。到了二战期间,拉链式飞行服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使“无齿扣件公司”迈上了事业新台阶的人是罗伯特•J•埃维格(Robert J. Ewig)。这个一心只想发大财的普通人向公司提交了一份成功的市场计划:为军用腰包设计无齿扣件。由于当时的军方正苦于没有易于封口的口袋,因而以埃维格名字命名的腰包在推出后迅速走俏,桑伯格的公司首次见识了“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到一战结束时,公司共计售出了24000个“埃维格”腰包,赢利7万7千美元。
  经过军需品的实物宣传,朱迪森和桑伯克多年苦心改进的新式系扣方法终于打开了民用市场。雨衣、游泳衣、浴衣和网球拍套上逐步出现了无齿扣件“三号”、“四号”和“五号”。桑伯格不再为产品的出路而忧心,他接下来要应付的只是不同顾主提出的个性化方案。1919年,“无齿扣件公司”极具商业眼光地与烟草商联手推出了“无齿扣件”,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烟草袋扣件的产销已经占到公司全部业务的70%。
  1923年,B•F•古德里奇鞋业公司准备向市场投放一种新式高统橡胶套鞋。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的眼球,公司老板古德里奇向桑伯格的公司订购了15万件扣件。古德里奇不愧是商战老手,他从扣件拉动的声音(z-z-z-i-p)中得到了灵感,发明了今人再熟悉不过的“拉链”(Zipper)一词。这个琅琅上口的名字不仅使“拉链套鞋”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也为拉链找到了易于识别的符号。
男士终于有了“裤门看守者”
  拉链最终占领服装市场的时间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服装界掀起了一场童装竞赛,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带有拉链的童装,因为人们相信,拉链服装能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1935年,时装设计大师埃莱莎•馨帕莉尔大胆推出以拉链设计为主打特色的系列时装。与此同时,美籍英国作家A•D•赫胥黎(英国博物学家T•H•赫胥黎之孙)则在其代表作《勇敢的新世界》中提到了用拉链做男士“裤门”的构想。
  借助作家营造出的时尚,拉链在1937年终于又有了新的身份——男士的“裤门看守者”。对此,法国时装设计师一致推崇,理由倒不全是因为方便,而是因为“看起来很性感”!著名时尚杂志《绅士》评价拉链是“男士着装最新颖的设计思路”,“有了它,令人难堪的疏忽将一去不返”。由于接触拉链的时间还太短,当时的人们显然还没想过拉链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尴尬,也不知道此后会有多少人因拉链而受到难言的伤害,更没有想过美国将会出现一个差点因“拉链门”而下台的总统。不过,无论如何,拉链的飘摇日子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如今,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拉链已随处可见。然而,回顾拉链的艰难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拉链实际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一路伴随它成长的则是人类逐渐演变的生活理念。感谢朱迪森、桑伯格等人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使我们能享受这一重要发明带来的便利!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zuowenticai/65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