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www.zgpaoc.com--高考作文】

摘要: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意见于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次改革存在多处亮点,在促进教育公平、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积极意义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New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ajor intiatives of the central comprehensive reform,the view of the state on the enrollment system officially released on September 4th. This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form of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There are many bright points in the reform.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equality,hav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autonomy .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we ne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i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positive significance
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当然,我们要在全面了解《意见》的内容上,辩证地看待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能够切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缓解学生压力,破解“一考定终身”制度的措施,我们要加以推广;而那些还存在异议的措施,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思考与实践,不断改进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一、高考制度改革的要点
此次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在考试科目设置及成绩统计上,高考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2、试题选用上,将在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3、志愿的填报要等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进行。
4、在招生制度方面,在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5、2015年将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6、2014年,上海、浙江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将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可以看出,此次高考改革在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投入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受教育者主观体会的公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具备基本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意见》中对于加分政策的修改、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卷的省份等措施都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在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弥补高考招生的某些缺陷,其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并对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照顾,以促进社会公平和鼓励个性发展。但是出现的一些高考加分丑闻,使得这一政策逐渐异化,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像体育生、特长生等的培养,需要很多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本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孩子尤其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来说,很少有机会参加类似培训,很难获得此类加分政策的照顾,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扩大教育的不平等。同时加分政策的监督机制不完全,各地加分项目、政策都不一致,造成加分政策的不平等。那么,取消体育生、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就增加了乡镇地区学生们的竞争力,同时解决高考加分政策的不平等,扩大教育公平。
2015年起,增加全国统一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教育公平。之前实行地方省份命题,主要是为了扩大地方自主权,同时分散命题安全风险。但是各地方高考试卷出题水平参差不齐,各地也会按照各自的录取计划和当地考生成绩划线,对其他地方的考生来说相对不公平。增加全国统一卷的使用,用同一张试卷对考生进行测评,用同一条分数线进行录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向教育公平迈近了一步。 (二)将全面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考察
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还存在很多弊端:文理分科不利于整体学习和综合发展,不利于学生文理科知识素养的平衡发展 。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高考不分文理科,就促进了学生们不再严重偏科,全面掌握文理科知识。各个学科之间的基础都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各个学科的思维方式,也为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如今的很多新兴学科都是交叉的,需要文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高中文理不分科,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高考除了要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同时还要根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多元录取机制。这也激励考生除了提高学业成绩以外,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破解高分低能的状态。
(三)提高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特长
高考成绩除了语数外三科外,其他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今后的专业发展,进行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在现行的制度下,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在学习,典型地偏向文科或者理科的人还是很少的,这就减少了学生们的选择,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英语可以考两次,也破解了一考定终身,增加学生们的考试机会。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三、高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增加学生的压力
新的改革措施不分文理科,虽然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另一方面确实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们没有文科理科之分,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门学业水平考试。因为每一门科目的学业测试只有一次机会,那么如果学生们在高一的学业测试不太理想,会使他们对今后的考试准备更加用功,压力更大。英语考试虽然有两次机会,但是学生们会使自己的成绩达到满意的程度,会不断考试,增加学业负担。再者,除了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以外,要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在全国统一考试后,要继续为自主招生做准备,这也加重了学生们的心理压力。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
《意见》中指出除了高考分数以外,诸如价值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等对于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进入大学招生录取的环节,并且可能成为大学更为看重的录取依据。为了对学生的选拔更加科学化,加入了与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标准如何确定?从政策实践上来说,国家提出要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有多年,各地在多年的实施和探索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很多做法,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异中见同,综合素质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其配套技术与制度不足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三)录取招生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取消体育生、特长生的加分政策,虽然能够体现教育公平,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确实对一部分学生是不利的。当初设置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的加分政策,目的是促进体育和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丰富大学生的多样性,给有特长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如今取消这一政策,使得之前一直为此努力奋斗的学生不知所措,没有给考生们一个缓冲的时间,对这些特长生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上,没有解决其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国当初实行自主招生制度,旨在赋予高校自主权,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是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的自主招生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自主招生与统招的目的和功能重叠,高校办学目标和对生源的要求不清,学生评价和选拔手段落后,自主招生的异化以及自主招生带来的教育不公平6。《意见》中指出,申请自主招生的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才能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并且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就是为了避免统考带来的弊端而实行的,为一些偏才、怪才能考上大学提供了渠道,但是新改革要让申请自主招生的学生先参加高考,达到高校要求才能进行高校的考核。那么在自主招生中就很难招到类似“科学天才”这样的学生,就磨灭了自主招生的意义。再者,将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如果是由学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考生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学生独立进行录取,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这样就能实现考试招生分离,既扩大学生选择权,又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真正解决自主招生的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学生参加学校面试,填报该学校的志愿,学校再将学生分数、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相结合进行录取,那 么这样的改革还是没有突破原先的局限,意义还是有限的。同时,把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考试后,会加长高考周期,还需要再做调整。
(四)学生的自主选择与高校人才选拔之间存在矛盾
在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下,高校能够根据专业性质选择文科类学生还是理科类学生,或者两者均可。但是,在取消文理分科的情况下,一方面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特长选择其他三门学业测试科目,例如学生在物理、地理、生物上有优势,但是高校更加关注考生的物理和化学,就导致学生在选择上与高校的需要之间产生矛盾;另一方面,考生会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发展热门专业需要考核的学业成绩,进一步促进了冷门专业更加冷门,甚至无人问津,这些都使学生的选择与高校的选拔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总之,最新颁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还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也是我国在高考改革上跨出的一大步,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此次高考制度改革仍然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试点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将改革中积极的意义扩展,避免此次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我国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完善高考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07)
[2] 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 复旦教育论坛. 2004(05)
[3] 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 教育研究. 2002(10)
[4] 廖哲勋.关于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整体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06)
[5] 蔡宝来.教学改革基本理论研究:问题域、进展及走向[J]. 教育研究. 2008(12)
[6]张民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64
[7] 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 2010(2)
[8] 高凌飚.课程与教学质量监控[J].教育研究,2004(8)
[9] 崔允,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R].教育部咨询报告,2009.
[10] IEA. TIMSS2007 Assessment Frameworks[R]. TIMSS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Boston College. 2005.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www.wenku1.com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摘 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因。可以从高考的考试管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方法、考生入取程序和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以促进我国高考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考制度;历程;改革

大学入学考试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连结起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门槛,在教育制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具有深刻影响的准入制度。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大处讲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的高度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劳动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从小处讲牵涉无数家庭和个人的根本与长远利益。一直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高考制度受到社会的争议与批评。

我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探索与初创时期、停滞时期、恢复与重建时期以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能完整、科学地实现选拔人才的功能,出现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导向偏差,高考录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过于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特长等。

一、高考制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包括升入高等学校的考试、录取,以及对整个高考系统的管理等。有

时“高考”也是“高考制度”的简称,而高考制度又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简称,它是高等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实施方法的总称。文中笔者所用的高考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阐述与评论。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古代的科举制度就对世界各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随着国力的衰弱,教育也落后于西方,直到1895年才模仿西方建立了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这一时期的大学数量少、层次参差不齐,独立分散招生。到了民国时期,各校开始逐步实行国家统一考试,但到抗战时期被迫停止统一招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不同的考试特点和招生形式,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年~1965年:探索与初创时期

这一阶段国家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统一招生考试。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考试科目较多变;缺乏严格的选拔,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要凭借主观经验命题、组织、实施考试,评分也有较大的主观性。 2、1966年~1976年:停滞时期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采取“推荐入学”形式,取消考试,政治条件成为录取首要考虑的条件,导致所录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3、1977年~1984年:恢复与重建时期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正式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录取、统一招生。考试科目上,分为文、理和外语。考试组织形式方面,实行预选考试、会考试验和保送生制度试验。

4、1985年至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

1985年,全国开始采用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组设置实验方案,即“3+2”考试方案(上海除外)。1985年,广东省率先实行了英语、数学两科标准化考试,开始了标准化考试。1994年,海南、广东作为试点实行考试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改革。考试内容上,逐渐开始体现由知识为主到能力为主的转变,各科题量变化较大,难度普遍增加。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000年到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个计划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础。1999年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由此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考试内容上,加强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类型,从“3+2”到“3+X”;录取方式上,试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并逐步推广。

现在,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出现分省命题并不断深化,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考试内容特色化,考试组织、录取科学化等。

二、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因分析

高考制度的改革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政治密切相关,并受政治的深远影响。高考制度的变革,往往是政治领域发生重大转折的反映。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确保了全国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在相同的考试时间,使全国

各地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维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团结稳定。但在当今政治走向开放、民主,注重人的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受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发挥其自身的政治功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遵循考试制度发展规律的同时,适应新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求高考制度的改革更具普及性。高考的考试形式更具普及性,高考的命题难度上上改变过难的选拔性成分,命题类型上更富于基础性、灵活性、主观性、创新性。

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要求高考制度与之相适应。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高考制度改革应服从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局,适应并促进课程改革。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2年12月19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在这里,考试评价体系改革体现出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与发展,即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立足点,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等于要求学生全优发展,要抓住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二是注重全面评价学生,评价内容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纯纸笔性的。三是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更加注重动态过程而非僵硬的结果。四是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非单纯为评价需要服务,所以评价更加注重实施的日常化、行为化。基于这些理念,高考制度的改革应更多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对考试起领导作用,高考管理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缺乏社会化,不能引入竞争,也不能实现相互监督和制衡,不利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一年一度的高考,高等学校所关注的仅仅是国家公布的录取分数线;最关心的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中心是追求提高升学率,高等学校置身事外,不能面向市场进行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我负责,缺少市场化和服务性。

我国可以尝试让考试逐步社会化,实行招考分离,让高考以商业化方式进行组织运作,设立多家提供评价服务的非盈利服务机构,为高校和考生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并对招生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指导。改善招生质量,促进招生公平。在高校设立准招生的机构,设招生专职人员、顾问、教授、学生负责人等。机构负责研究、商讨招生工作方针、新生入学条件、入学手续、新生录取决定等。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性,使高校根据自身基础和市场要求制定培养规划。

目前我国高考科目设置为3+X,主要有两种:一是“3+文综/理综”。3指语数外三科,文综指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综合考试,理综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综合考试。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实行这一种。它的优点是考试科目固定,便于管理,也便于考生复习应考,负担较轻。缺点是考生只能文理择一,存在偏科现象,不利于全面发展。二是“3+大综合+1”。大综合指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考试,“1”指高校根据专业特点自主规定六科中的一科作为选考科目。他的优点是体现了个性与全面的统一,利于考查学生的综

合水平与学科性向,缺点是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录取操作困难,命题难度加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我国的高考在内容上多以知识立意,基本上考查死记硬背,今年来综合试卷试图弥补这个缺陷,但综合试卷的编制存在单科倾向性,严格比例的拼凑学科知识,缺乏学科的渗透交叉;选题的答案缺乏综合归纳与思考;编制的科学性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考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当前应将把能力考查作为重点,突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科间的渗透性和综合性,还要体现生活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考每年举行一次,而且只有高三毕业那年才能参加高考,考生参加考试的机会少,考生心理压力大。考生、家长、老师、学校都对高考带着高度重视和充分的紧张的进行全力的准备。在中学便着手准备,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无法推行。高考为了保证选拔的信度和效度,采用以客观题为主,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限时闭卷统一书面考试,即使主观题,也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试卷形式与考试形式上,标准化考试,题量大,覆盖面广,引起学生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题型模式固定、不全面,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不够,答案唯一限制学生思维。

国家应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充分体现高校的个别差异性。也可针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造成的考生考试、录取不公平现象,在招生录取分数上依高校差异做出灵活调整。

在国家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可以试行多种高考模式并存,由高校自行

决定考生入校的加试要求,考生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形式,实现双向选择。增加考试次数,避免“一考定终生”。

考试形式微观层面上看,我国的试题类型一般分三类: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证明题、作文题等)、客观性试题(是非题、选择题、配对题等)、限制性试题(简答题、填空题等)。实现知识性考查、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高考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的高考成绩,还应关注他的个性特点、兴趣、多种能力。关注学生在高中的学业成绩的高低及一贯性,更多地关注其高中学业成绩是否稳定,有没有上升的趋势等。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参与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为各种活动的记录等。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灵活处理。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录取标准综合化。

参考文献:

[1]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杨思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研究:中美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宋洁绚.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刘芳.终身学习视野下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gaozhongzuowen/5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