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www.zgpaoc.com--高考作文】

编者按:
偶然听说高朝俊老师在写一本叫做《高考作文那些事》的书,高老师要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领略高考作文的活的历史(资料性),窥探高考作文的内幕故事(可读性),感悟高考作文的写作真谛(指导性)。高朝俊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在重点中学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入乎其内,对学生写作的甘苦和教师作文教学的艰辛有较深的体察;又有在大学从事写作教学和研究的经历,故能出乎其外,站在较高的层次审视中学的作文教学;加上20多年来一直参加江苏省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学生作文的成败得失多有会心,所以,其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就既能结合实际,又能高屋建瓴,获得师生的好评。本刊特设专栏,请高老师把《高考作文那些事》的部分章节在本刊先行发表,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又出现了“漏网之鱼”,读者和作家都在网上发文,指认《扬子晚报》发表的8篇优秀作文《忧与爱》有两篇是抄袭之作,一篇抄自王开岭的《乡下人哪儿去了》,一篇抄自卧牛角的《父亲的训诫》。这使我想起了1988年高考作文阅卷中的一件往事。
近年来,在高考作文阅卷中发现抄袭之作,已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在阅卷现场被发现的抄袭之作不计在内,江苏省在发表的“优秀作文”中就至少有7条“漏网之鱼”了。可是在20多年前,那可是个稀罕事。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题目:习惯
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第一次“文体不限”,题目也很宽泛,可写的内容很多,学生的高考作文,也第一次出现了百花齐放、佳作纷呈的现象。
高考作文阅卷,首先是要选择“样卷”。
那一年的高考作文,因为“文体不限”,考生作文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各种文体都有,因此,大大地增加了选择“样卷”的难度,“样卷”的数量也大大增加。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扫描、复印、打印这样方便,“样卷”、评分细则等材料都是钢版刻写,蜡纸油印的。
在选定的几十篇“样卷”中,大家觉得,排在“记叙类”第一篇的真是写得太好了。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家老屋的大门有一道高高的门槛,进出大门的时候,必须把腿提得高高的。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也没有觉得不方便。这几年,家里的日子好过了,爸爸买了辆自行车,进出大门,总是被高高的门槛磕磕碰碰,于是就想把门槛锯掉,可是,爷爷不答应。后来,爸爸买了一辆摩托车,不管爷爷同意不同意,斧锯交加,把门槛去掉了,从此,我们进出大门,畅通无阻。可是,年迈的爷爷进出没有门槛的大门,还照老习惯高高地抬起脚,不自觉地在空中划一个轻巧的圆弧。
中心组的几位教师一致认为: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小小的门槛,不仅写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有些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已经沉淀为一种精神意识,是很难改变的。文章选材新颖,主题深刻,语言也非常老到。判为一类卷上等。
把选好的“样卷”发到每一位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很快,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高考作文还会有“抄袭”?中心组的几位教师都吃了一惊,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大家觉得,一定要对江苏的高考阅卷负责,一定要对考生负责,判断是否抄袭,口说无凭,一定要拿出证据,一定要找到原文核对。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当时,阅卷组的领导只能让那位教师细细地回忆原文的出处。那位教师说,肯定在几年前的报纸上看到过,好像篇名就叫《门槛》,至于是哪一年、什么报纸却想不起来了。于是,阅卷组的领导又引导他回忆平时主要看什么报纸,大概在是在哪里看到这篇文章的。那位教师说,自己主要就是在办公室看看教研组订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这下就有了查找的线索了。于是,阅卷组派了几位教师,请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教师配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了下面这篇文章。
门槛
江作苏
我的家住的是年代久远的四合院,绿苔爬满了房上青灰色的脊瓦,屋檐下的马形檐铁锈蚀得只剩下几根孤零零的铁钌铞,可是院子门口的门槛,却在岁月的流逝中一直安然无恙。
门槛有一尺多高,三寸多厚,澄黄的铜紧紧地包裹着里面的柏木料子。它稳稳地高卧在门口,似乎永远也没有个醒的时候。
小的时候,我眼里的这条门槛宛如一条高大的城墙。每次出门,我都要匍匐在门槛上,艰难地挪过一条腿去,然后身子像转磨似的偏转九十度,接着挪过另一条腿去。我曾经有过一辆小童车,车身漆得好像一只蓝色的鹏鸟,可是这只“鹏鸟”自己不会飞过高高的门槛,有几次我拖着童车在门槛前急得大哭,用脚踢着这条僵死的家伙,嘴里愤愤地大喊着:“该死的门槛,锯了它,锯了它呀!”
爷爷却对这条门槛很有感情。每次他送客到滴水檐下,总是习惯地把袍子下摆一拎,抬右脚在空中划一个轻巧的圆弧,身子随着重心的转移稳稳地落到门槛外,然后向客人双手一拱:“回见。”客人亦抱拳一揖:“留步。”门槛成了割断主客之间绵绵话语的一把裁刀。多少年了,爷爷在门槛前抬腿、抱拳、寒暄,动作做得总是那么得体。
六十年代中期,我父亲买了一辆加重“飞鸽”。每天出进大门的时候,他都是蹩足气力把百来斤的家伙拎过门槛,有时免不了被车子的踏板打疼了膝盖骨,或是蹭破块皮。父亲找祖父商量。“爹,您看那门槛多碍事,是不是……”话没说完,就被祖父一阵呵斥顶了回来:“祖上留下的产业,只有补缀的份,没有拆散的理!”于是,父亲只好作罢。祖父的腿仍然每天在门槛上划着轻巧的圆弧,虽然那时已很少有打恭作揖的朋友来访。
去年,我自己买了一辆“嘉陵”。那驰走如飞的小红马在门槛前却是一堆沉重的死铁块,门槛成了现代化摩托的死敌。我不管爷爷同意不同意,斧锯交加,不消半点钟,从此高门敞户下畅通无阻。出人意料,爷爷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唉”地长叹了几声。 一天夜里,爷爷到牛奶站去送还空奶瓶。出大门的时候,他心里仍习惯地默数着步子:“跨门槛,走两步,然后下台阶。”可是门槛已经不在,他的步子乱了,心里一惶惑,脚下一软……
我到医院去看爷爷。爷爷靠在枕上,雪白的胡须在雪白的被子上,忍着疼痛在轻轻地喘息。他在怪我,这我看得出。我把随身带的爷爷喜欢的葛蒲和石竹插在花瓶里,心里盘算着怎样把一大篇安慰老人的话说出口。可是不管怎么样,我都绝不想说:“爷爷,让我们把那条旧门槛重新安装上吧。”
……
日子过去了很多,爷爷早已痊愈回家,只是在经过没有门槛的大门时,偶尔还照老习惯高高地抬起脚,不自觉地在空中划一个轻巧的圆弧。
经过仔细比对,考生的《习惯》除了写作的角度变成了学生以外,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甚至有些语句也一模一样。于是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附记:非常遗憾,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找到当年的那篇“抄袭之作”。
黎阳子曰:
抄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词句抄来当作自己的”;《辞海》的解释是,“窃取别人的文章以为己作”;从法律的角度看,高考作文中的抄袭行为,是指考生在考前精心准备和背诵某篇现成的文章,在考场上原封不动地再现于考卷。虽然这不是通过感官即时摄入作品信息抄录,而是将记忆中已存的信息再现于考卷,但其实质是对他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当利用,并作为自己成果的一部分,完全符合著作权法上的抄袭要件,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高考作文命题要尽可能避免熟题,要避免被人猜到、押到。因为一旦被人猜到、押到,就不能保证考试的信度,就会产生不公平竞争。
相对而言,命题作文的信度不如材料作文,因为宽泛的、普适性强的命题作文很容易被猜中、套中。纵观30多来的高考作文,几乎凡是命题作文都有被猜中、套中的情况。
如,1988年的《习惯》,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的《尝试》,2008年的《好奇心》,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2年的《忧与爱》等等。
那么,为什么本来与高考试题毫不相干的文章,稍加改造,就可以与试题结合得天衣无缝,变成了一篇“切合题意”的优秀作文呢?这就不能不从命题本身去找原因了。俗话说“篱牢犬不入”,宽泛的命题,本身就有许多留下了许多漏洞,狗怎么会不去钻呢?要想真正提高高考作文的效度和信度,仅靠空洞地提出“不得抄袭”是远远不够的,靠在阅卷中“严惩”也很难收到实效,并且,到了阅卷时再来“严惩”,也为时已晚,这对教育、教学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只有改变命题思路,提高命题技术,靠试题本身来防疏堵漏,把篱笆扎牢,才是根本之策。
从考生的角度来说,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写作能力,那种通篇搬用、套用、模仿别人作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俗话说:“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最终被揭发出来,是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的,其心理压力是很大的,甚至会成为终身的心理包袱。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0097)

高考往事:1988年江苏第一次发现抄袭作文

摘要:

偶然听说高朝俊老师在写一本叫做《高考作文那些事》的书,高老师要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领略高考作文的活的历史(资料性),窥探高考作文的内幕故事(可读性),感悟高考作文的写作真谛(指导性)。高朝俊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在重点中学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入乎其内,对学生写作的甘苦和教师作文教学的艰辛有较深的体察;又有在大学从事写作教学和研究的经历,故能出乎其外,站在较高的层次审视中学的作文教学;加上20多年来一直参加江苏省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学生作文的成败得失多有会心,所以,其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就既能结合实际,又能高屋建瓴,获得师生的好评。本刊特设专栏,请高老师把《高考作文那些事》的部分章节在本刊先行发表,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gaozhongzuowen/6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