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诗眼鉴赏例说

2021-04-23   

【www.zgpaoc.com--高考作文】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第17题,要求找出《过香积寺》(王维)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并要求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类似这样的高考命题较多。
什么是诗眼呢?吴大受《诗筏》云:“诗有眼,犹弈有眼也。”“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这里的诗眼,就是炼字,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就诗歌而言,诗眼可能有下面三种情况:(一)全首诗的诗眼,即体现全诗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词;(二)一句诗的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采、最能表现诗的境界或情感的词;(三)不是所有的诗都有诗眼,有的诗有诗眼,而有的诗没有诗眼,诗的情感体现在全诗词的组合上。
如何鉴赏诗句的诗眼呢?鉴赏诗句诗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最能突出诗句的境界的词就是诗眼。
所谓境界,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王国维对宋祁《木兰花》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评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从境界来看,这个“闹”字应是这句的诗眼。一个“闹”字,写出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杏花,争相绽放,火红而热烈;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争相逗趣,仿佛那嗡嗡之声、和鸣之音能听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就是这两句的诗眼,一是描写出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湖浪壮阔的洞庭湖之境界,二是写出诗人鉴赏大湖时开阔豁达、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从境界看,分别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而幽咽之声,显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显现青苍而疏淡之色,衬托树林的恬雅。
(二)能突出诗题目的词就是诗眼。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是“早梅”,诗中的“一”能体现“早”。从题目考虑,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前村深雪里”来反衬梅花“一枝开”:皑皑白雪厚厚地盖着大地,许多树木冻断了,只有那孤独的梅根暖气独自升腾,一枝梅花迎雪开放,随风送了缕缕幽香;接着采用正衬:远处飞禽也悄悄来窥视这朵白梅。所以,“一”字突出了梅花开得早,就是诗眼。
(三)能集中体现了全诗的情感的词就是诗眼。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用了拟人手法,“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关键词,故“怨”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为什么会“怨”呢?一是环境的孤苦。这座孤城远在黄河之上,高高的似乎与白云相连,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见不到青青的杨柳,看不到勃勃的生机,送别故人也没有杨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难回,音讯难通,只能与白云、孤城、山岚相伴,只能吹吹羌笛,发出呜呜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关爱。守在边远之地,见不到朝廷对这里关怀抚慰之意,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深层含义。可见“怨”字是全诗情感最集中的词,也就是诗眼。
(四)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就是诗眼。例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呢?应该是“涨”字。从题目看,夜雨寄北,“涨”字最能体现“夜雨”。
从全诗主旨看,这首诗是对亲人思念自己的回答,更是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而这个“涨”字,正能表达这一主旨:巴山这一带下了夜雨,雨下得很大,秋池也涨满了,难以回去,什么时候雨停,不得而知,你问的归期,只能说“未有期”;再说,巴山夜雨大,家乡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这样下着大雨,这实在令人担忧,这更增加对亲人的思念。诗人期盼着见面“共剪西窗烛”,更期盼在见面之时话一话“巴山夜雨时”,因为那是一个不平静的雨夜啊!这个“涨”字包含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主旨,岂不是诗眼?
当然,上述四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
有的诗既有全诗的诗眼,也有每句诗的诗眼,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统领每句诗的诗眼。例如:
宫词 薛 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
袍袴宫人扫御床。
这首诗全诗的诗眼是“望”字。用“望”字统领全诗,下面几联写的是望而不来的感受。
首联写宫女在楼中很早就妆扮好,像盼望仙人那样盼望君王的到来,望眼欲穿。颔联两句各有其诗眼,分别为“冷”、“长”二字。宫门上的金兽形的门环被紧锁着,“连环冷”,寂静而冷清,足见其凄冷;铜龙滴水以计时,“昼漏长”,孤独而漫长,足见其难耐。“冷”“长”二字,写出了宫女的凄冷、孤独、难耐的心境,那是因为君王不来。因君王不来,才“望”君王。
颈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还”、“更”。“还”“更”字写出了这样境界:宫女“云髻罢梳”,但依旧对照镜子看哪一处还不令人满意,怕自己的妆扮、容貌不如别的宫女;为了君王的到来,罗衣大概换了几次,都不满意,这次没换前,就在其上增加香气,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宠幸。这一切动作都是为了“望君王”到来。
尾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窥”、“扫”。“遥窥”,远远的偷偷地看,想看又怕的心理。为什么?因为望君王宠幸,故想看;因为是“正殿”,不许看,故窥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宫人”在“扫”御床。看来,君王又不来了,望眼欲穿,却大失所望,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诗由”望”字起笔,写环境的凄冷、时间的漫长,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来的结果;接着写“还对镜”“更添香”的精心妆扮,是为了“望”到君王时所作的精心准备;最后写窥看后发现君王不会来了,大失所望,与颈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诗由盼望到失望,写尽了宫中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时光。她们是君王的牺牲品。可见,“望”字统领“冷”“长”“还”、“更”“窥”、“扫”等字。
五言律诗也有一字统领全诗。例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诗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诗的题目“喜雨”的“喜”,二是统领全诗。全诗围绕“好”字展开:一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来了;二好它悄悄而来,滋润万物细细无声;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彻;四好天晓时花朵带湿而怒放,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统领各句的诗眼:知、生、潜、润、俱、独、湿、重。
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古人认为七言诗句在第五字,五言诗在第三字。这一判断反映了一般的规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望”字,都是七言诗的第五字;“昨夜一枝开”的“一”字,王维的《过香积寺》第三联的“咽”、“冷”二字,都是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这种说法也不尽然,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三句诗的诗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诗眼是“用”字,诗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个字。
诗眼,从词性来说,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或数词。不再列举。
推敲诗眼,也可采用戴帽法,就是用一些近义词更换来比较优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炼词之法,的确可以采用戴帽之法,这样可以比较优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采用戴帽法,初用“到”,继而用“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最后定“绿”字。
有的诗没有诗眼。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整首曲子就没有诗眼。

薛从军,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安徽和县。责任编校:王 玲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gaozhongzuowen/5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