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www.zgpaoc.com--优秀作文】

摘 要: 声音作为广播节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广播节目作品中,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经过制作者的二次创作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其表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听众对其作品的理解。 通过对声音的动态及录音电平的了解,对节目内容的分类,在节目创优过程中,经过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节目内容并发挥其美感,那么这个节目就上升为艺术作品,欣赏者也是愉悦的。。
关键字: 语言 话筒 动态

近几年陕西电台购置了大量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设备,改进整修了各录音室,无论是隔声条件、吸声条件、混响时间,还是配备的话筒、调音台等性能质量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都为制作出优秀的广播节目(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奖的优秀广播节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最新的创作理念录制出清晰明亮、丰满圆润的声音,制作出高质量的创优节目,达到美化声音的要求。以下就是在录制剪辑不同节目中的一些心得,以最常见的几种录制技巧做一些探讨,以供同行参考、指正。

节目的动态与电平
任何一个广播作品,首先是声音的录入,它包括语言(播音员或主持人、采访对象等)、音乐、动效等,而决定其好坏是与节目声音的动态与电平大小密不可分的。录音师在节目的录制中会遇到在录音不失真的前提下,如何掌握并保持良好声音的动态范围,这是产生优秀节目的关键之一,下面先叙述一下节目的动态与电平。
任何节目都是有动态的。首先是语言类节目:它包括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广播剧等等。新闻类节目突出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等新闻性,播音员无须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其声音动态相对平稳;而专题类或广播剧,播音员或演员需要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不仅要抑扬顿挫,还要表现喜怒哀乐,且大多数节目又加入动效和音乐,较之前一个动态范围稍大一些,约为20DB;音乐节目的动态变化就更大了:流行音乐(以摇滚乐为代表)动态仅10DB;通俗音乐,如果将各种电声乐器、又加伴唱等形式的各类歌曲节目都包括在内其动态要再大一些;民族和戏曲音乐及轻音乐的动态范围要再大一些,约20――30DB;交响乐的动态范围最大可达70DB。了解节目的动态状况,又明确了广播节目的多样性,对节目电平的把握就有了基础点。那就是应为不同动态节目留有一定的余量,在制作节目中最大发挥其声音特性。

语言类节目
作为录音师在制作节目前首先看到的是作品稿件,再定义其作品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果是较多语言类节目,属于新闻类或纯专题(不包括文艺类),那它的声音就包含主持人、采访对象和一些现场采访的背景声音,录制时就要力求语言的清晰度和真实感。在录制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声音时,大部分会选择具有良好声学条件的录音室,会选用较好的动圈话筒,嗓音条件好的播音员尽量不要太靠近话筒,由于播音时对气息的控制,须调整话筒的位置以避免语音中的“嘶”音、喷话筒的声音;其次要让播音员保持一定姿势,不要做大幅度扭动,这样会造成声音忽大忽小,音量和电平会有明显得变化。在调音台上可将100Hz以下的信号切除或将2kHz以上的信号衰减四五个db,保证语言的清晰度。另外注意的是录音室返听音量的耳机不能开的过大,否则声音会串入话筒影响音质。当节目创优时对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语言可适当做效果处理:例如频率补偿、声音激励等,为的是增加声音的响度。为什么不给采访对象做效果呢?因为节目的新闻属性力求朴实自然,给人以真实的说服力,大部分采访语言不会做处理;但有些限于环境录出的声音不太理想、又不能重录音的情况,那就必须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和频率补偿,先降低不想要得噪音频率,但同时有效的频率也不同程度的衰减掉,这时应对这一部分有效声音进行频率补偿,因为人声频率主要在四百赫兹到一两千赫兹,提高这一部分的频率、尽量听清采访语言。录音师只有通过多年的听音经验在调音台或一些具有频率补偿的制作软件,进行反复调试、对比,找一个合适的频点,进行频带宽度的调整,以达到理想的声音。因为语言类节目的频响特性,四五百赫兹到一两千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部分,根据等响曲线其响度在峰的位置,动态不大,响度自然大。
进行节目剪辑合成时应自然流畅,保持合理的语言节奏,不要有过大的剪辑痕迹,声音之间过渡平缓,衔接紧凑,间隙无杂音,就基本上能满足节目创优的质量。

综合类节目
综合类节目的构成比起语言类节目的声音构成相对复杂一些,它包含语言、音乐、动效等其动态范围就越大。一般在同等电平的条件下,动态越小相对声能密度就越大。动态小的节目基本在高电平的位置,响度就显得大,反之就小了。以音乐节目为例:流行音乐的响度应该是最大的,它的动态小其电平在上限,响度自然就要大一些;一般歌曲、戏曲平均响度相对要小一些,因为它的动态大除了强奏和高潮部分的电平较大,响度也大,到了弱片断相对电平变小,响度也变弱了,造成其声音的平均响度也变小了;交响音乐的戏曲冲突更为明显,对比更加强烈,大到震耳欲聋、小到细弱游丝,强于弱的差别最为明显,有时低电平、弱乐段的大量存在,使节目总体响度变小了。因此在制作这类性的节目时应对解说语言进行声音美化处理,使人声不至于显得单薄无力。由于节目中多以语言叙述为主,让听众加深对音乐创作过程或节目内容的理解,会请一些嗓音条件好、擅长播此类节目的播音员来播,有时作者会让录音师给节目提个建议,因此在这个良好的群体中进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使播音员尽可能发挥作品中的情绪和节奏感,录音师对演播者中的男声、女声或男女对播的音色、音量都要作充分了解,对其录音电平进行反复调试,调整话筒的位置。录制中不能出现一高一低、一强一弱的现象,保持前后电平的一致性,录制出最好的音色。另外有些创优节目在后期改制过程中,如有补录的语言,应尽可能在原录音室补录,最大限度保证声音的一致性。。录制好的语言部分能在前期加入效果处理当然好,有时陷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那么在后期可统一进行效果处理。例如:对人声的频率补偿、声音激励、混响延时等等,这样美化了人声才不至于使语言在节目中显得呆板,可听性增强了。
在这类节目的剪辑合成时,由于对节目的动态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在音量的比例上应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调整,留有一定的余量,到突出主题时就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在音乐衔接及乐句过渡上进可能做到进出自然,不在音乐的高潮或独奏的地方复接,使语言紧贴音乐的节奏。在语言和音乐的衔接时要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当一段缓慢的音乐过后进入语言时也要缓一拍,反之可接紧凑一些。这样听起来的节目过渡自然,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再有一些综合性节目的声音素材较多,剪辑合成中需要多层处理。例如:在专题节目《民族音乐的里程碑――秦胡》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是音频工作站的多轨对音乐、语言、现场采访、剧场实况录音等素材多层合成及淡出淡入,有的地方进行重叠交错。在语言解说时,先将采访者作衬,再将剧场的实况录音、现场背景声、群众掌声交错重叠,为了自然有时还将素材复接,这样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使节目具有立体感、层次感。
总之在这一类综合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由于了解其动态特性不要将节目的电平做的太满,一直处于高电平的位置,使其留有一定的余量。因为音乐的属性,一旦出现乐句的高潮或强音会无空间可调,造成信号失真。如果有的乐句片段电平过于弱小,适当提升一些电平也未尝不可,前提是听背景声音不可过大,毕竟提高了有效电平后背景噪音也会增大,尽量使提升过得片断过渡自然。最后,就是节目整体制作完后,利用快速跳听的功能完整的听一遍节目,使节目的整体电平保持一致。

结论
综合上述,录音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过程,因其是技术加艺术的特性,优秀录音师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感觉,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听得多了,才能熟悉不同声音的特点;看的多了,才能身处于快速发展的技术设备中不至于陌生;实践多了,才能熟练的使用并制作出更多的优秀广播节目。以上观点如有不对之处,敬请专家及老师批评、指正。


把握声音特点,制作出优秀广播节目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声音在广播节目作品中不仅能体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能升华作品的主题,在节目创作过程中通过对声音的频响、动态的把控以及在不同的节目内容中的不同应用,经过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节目内容并发挥其美感,使广播节目上升为艺术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作者单位】
【关键词】声音特点 广播节目 语言
【分类号】:G222
【正文快照】:

近几年,全国省级台都已更新了先态要再大一些;民族和戏曲音乐及轻音乐偿。录音师可通过调音台或一些制作软件,进的数字化、网络化录制播出设备,同的动态范围还要再大一些,约20~30dB; 进行反复调试、对比,找一个合适的频点,时也改进了录制播出的声学环境及其周交响乐的动态范围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刘晓涛;;[J];记者摇篮;2004年05期
2王晓芹;杨国伟;;[J];新闻传播;2004年07期
3张云杰;;[J];今日科苑;2004年02期
4戴志霞;[J];声屏世界;2005年06期
5谢梦;;[J];中国广播;2005年06期
6礼桂华;;[J];中国广播;2005年08期
7李方贵;;[J];新闻前哨;2006年04期
8田宏;;[J];新闻采编;2006年04期
9方伟标;;[J];中国广播;2006年05期
10俞林榕;;[J];东南传播;2007年03期
1范玮;;[A];2009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王志斌;金小红;;[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3陈锐;;[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余秀淮;;[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5唐鹰峰;;[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6张耀;;[A];2005年广播电视技术论文汇编[C];2005年
7应学凤;;[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吴云;[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符进叶;[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贵州人民广播电台 胡京霞;[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4黑龙江 张英杰;[N];电子报;2008年
5通讯员 闫利;[N];临汾日报;2008年
6孟群;[N];铜川日报;2009年
7记者 马晓远;[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8晋中广播电视台 连莉;[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9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孙荣欣;[N];光明日报;2014年
10刘杰;[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钟伟光;[D];吉林艺术学院;2010年
2刘亚倩;[D];南京大学;2013年
3李彬;[D];吉林大学;2011年
4杨威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洪超;[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6于佳琦;[D];吉林大学;2014年
7郭庆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陈德;[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雷雅;[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曹迎军;[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youxiuzuowen/7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