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www.zgpaoc.com--优秀作文】

〔关键词〕 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平均分数法;
Z分数法;N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 G63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71—02
学生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 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不仅可以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也能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通过对几种方法的分析,得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评价法——N评价法,并利用N评价法调查学生成绩的发展。
1.平均分数法
平均分数法是用学生考试的原始分数的平均值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例如“及格率”、“优秀率”、“提高率”等我们常见的一些指标,都是以原始分数的平均分为基础的。平均分数反映了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统计学中的集中量,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反映学生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平均分数法适用的条件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同一次考试(同一种试卷),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大致相当。
2. Z分数法
所谓Z分数法,就是用Z分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方法。Z分数也叫标准分,它表示学生成绩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用数学式可表达为:Z=(1)
其中X1表示学生的成绩, 表示学生所在班的平均成绩, S表示学生原始成绩的标准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是S=。
3.N评价法
N评价法认为,在评价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成绩时, 既要重视学生的历次成绩, 也要反映出成绩的发展情况, 并使之数量化。用数学式可表达为:
N=T+?茁 (2)
式中N为某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成绩的得分数。T和?茁分别为T分数和进步分, 其含义与算法如下:
(1) T分数: T分数是标准分的一种变换形式。标准分有可能是负数, 使用时很不方便, 为此, 美国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建议把标准分Z用下式变换为T分数,用数学式可表达为:T=10Z+50 (3)
(2)进步分?茁:为了鼓励学生不断进步,N评价法认为, 在评价一个阶段学习成绩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历次成绩, 而且应将定量描述学生学习成绩发展情况的进步分?茁加进去。?茁值的大小可通过?茁′来确定。
对一个学生来讲,假定考试的次数序号t与考试成绩标准分Z之间有一次式Z=?茁″t+?琢(?茁″和?琢是实数) 成立的话, 我们可以用数学方法求得?茁″的估计值?茁′。显然, ?茁′即为该生历次考试成绩的标准分Z与考试的次数序号之间所拟合的直线的斜率。当?茁′>0时, 表明该生学习成绩在这阶段是上升的。?茁′值越大, 其进步的幅度越大;当?茁′=0时, 表明该生学习成绩无变化; 当?茁′0,其中,占被观测人数17.20%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有47.85%的学生?茁′学生成绩评价的几种方法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正学生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可以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通过对几种方法的分析,得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评价法——N评价法,并利用N评价法调查学生成绩的发展。1.平均分数法平均分数法是用学生考试的原始分数的平均值

【作者单位】
【关键词】中学生 学业成绩 评价方法 平均分数法 Z分数法 N评价法
【分类号】:G632.47
【正文快照】:

X学生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可以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通过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宋灵青;;[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张秀文;张利燕;;[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3贾香花;;[J];天中学刊;2008年04期
4张文海;申继亮;;[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刘芳;刘衔华;向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吴飒;唐灵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余香莲;;[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马燕;;[J];内江科技;2009年04期
9马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赵小军;石常秀;张静;曹长德;汪涛;;[J];中国校医;2009年01期
1张宝歌;;[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张锋;黄希庭;;[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彭丽华;李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苏娟;梁福成;白学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陈婉茹;沃建中;孙慧明;;[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栗晓霞;辛涛;王蕾;;[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王红姣;卢家楣;;[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金军伟;解学慧;李伟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曹新美;刘翔平;邹庆兰;王培芳;赖月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曾美艳;刘儒德;刘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记者 成雄 王玉国;[N];天水日报;2009年
2赵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3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N];商洛日报;2006年
4朱剑慧;[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顾淑霞;[N];新清华;2007年
6石雨川;[N];雅安日报;2008年
7黄艾禾;[N];光明日报;2008年
8孟民 祝嘉;[N];宝鸡日报;2009年
9记者 邵涌河;[N];赤峰日报;2010年
10高密市第五中学 吴宾;[N];学知报;2010年
1王德占;[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刘志坚;[D];厦门大学;2007年
3王初;[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张向先;[D];吉林大学;2007年
5李艳伟;[D];天津大学;2007年
6王立志;[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7单艺斌;[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8姜华平;[D];吉林大学;2005年
9纪志坚;[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陈新军;[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1芦朝霞;[D];山西大学;2005年
2王筱枚;[D];河南大学;2008年
3王昕;[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汪胜亮;[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刘新宇;[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郭宏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岑萃;[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王永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孙华芳;[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苏娟;[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youxiuzuowen/4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