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www.zgpaoc.com--高考作文】

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特点”题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能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区分度,但能力要求高,回答难度大,且出现的频率较高。在《2012年福建文综考试说明(历史学科部分)》中,“考核目标与要求”的例9、例10、例11,题型示例的例24,参考试卷的38题、41题(C)等题目都涉及“特点”类的问题,可见其在高考中的分量非同一般。考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往往如临大敌,无从下手、不着边际,得分率低。考生困惑,老师对此把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解决此类问题谈谈看法。
概念解释:“特点”是指表示事物独特的地方。特点包含特征,范围比特征更广,特征是特点的突出表现。特点适用的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抽象事物,也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可以指事物内容、性质上的独特之处,也可以指事物形式上、外形上独特之处。
一、“特点”题示例和其题型特点的分析
1.“特点”题示例
2008年四川文综高考第37题(部分)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直接设问)
2008年山东高考第29题(部分)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汉冶萍公司》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间接设问,这里的现象亦即特点)
2.“特点”题的特点
一从设问看,直接要求回答其特点设问词语一般如下: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间接设问,如“有什么现象”或“与谁相比的不同点”等设问词语。二从题目的要求看,要根据且必须紧扣材料。三从方法上,必须经过分析概括归纳才能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从材料中获得答案。四从能力上看,对考生的要求高,有:获取和解读材料,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方法来论证历史问题等多项要求。
二、解答“特点”类题目的方法指导和答题思路的总结
1.正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中体现的历史要素和其所属方面来确定答题方向。材料的有效信息包括直接和间接信息。第一步,我们先确定其叙述的中心和整体意思,从材料中找出历史事件构成的各要素(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目的、方式或途径、经过、结果、影响、意义、作用等)。把材料简化成仅有的一点有效信息(如在前面列举的材料中的下划线部分)。第二步,解答时,再确定其归属,到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的哪一个方面?第三步,再结合各时期的阶段特征,确定是跟哪些方面的哪些内容有关再作答。
如2008年四川文综高考第37题第(2)问的特点分析(材料见前面),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确定:材料是关于经济方面的,讲的是“棉纺织业是……主要部门”和“……进出口棉布的比重”。结论性的表述有“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时间突出的是“一战前”,国家“是印度和英国”,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结论就出来了: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3分)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3分)
再如2008年山东高考第29题第(1)题特点的分析(材料见前面),其描述的历史现象有:中心是“机器之利”(即近代工业);看法和认识是“粤人”“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据此我们就不难归纳出其特点或现象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2.选取适当的参照对象,回归所学知识,针对材料的可比项进行逐一的比较。特点是表示事物独特的地方。要找出事物独特的地方,就要经过一番比较。通过比较,突出新旧历史事物的不同,中外历史事件的不同。突出人类文明进程是从落后迈向先进的过程。如2008海南高考第28题,材料提供一个“大事年表”(略),问: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5分)
解题思路:即使题目没有“与欧盟比较”的提示,最终也要回归到以欧盟为参照来进行逐一的比较。因为欧盟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中最为成功的,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命题者的用意要以一题达到考多题的目的。依据“大事年表”可以看出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员国的组成、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水平等。再联想到所学知识:欧盟的成员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政治经济联盟,合作领域包括经济(先)政治(后),一体化程度最高。由此,根据材料的分析,再通过对比后,可归纳出东盟的特点: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
所以在做“特点”题时,考生往往要带着比较的眼光去分析思考问题,要回归课本或迁移到所学知识中,还可以联想迁移到历史事物相关的特点来表述。就如谈到“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历程中的特点”时,要引导学生联想“法国民主共和艰难曲折”的特点一样。
三、常见的答题思路、答案组成的分析方法和归类整理
历史问题的“特点”反映在材料中,必定是通过材料的分析,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和归纳出来。表面上,答案的表述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但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组成的分析通常会有一定的方向或规律可循。下面提供一些常见的答题思路或答案组成的分析方法,虽不够全面,但有的却是答题时必不可少的。在作答“特点”题时,师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参考。 1.从阶级本质、社会制度、阶级差异上分析:措施和制度,是哪个阶级推行或建立的,目的是维护或巩固的哪个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如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制的直接民主,近代西方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新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型的民主。还有就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去分析,其目的和方式就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必然有差异,如能否发动人民群众和解决广大民众的土地问题,能否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对新事物是接受或排斥,是改革还是革命,等等。如2010、2012年天津高考等有体现。
2.从政府的具体政策、具体制度和立法层面上分析:如重农抑商或重商主义,国家干预或自由放任,政府是否重视,有何措施体现等。具体政策和制度是什么?是否符合本国的国情,有没有立法或法律的保障,成立什么机构来领导和组织实施,活动是自发的还是政府组织的,等等。
3.从出现的新现象、新局面上分析:结合时代特征考察,如现代化中的工业化、民主化的开端或发展到什么阶段,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出现,等等。如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有萌芽时期的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再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又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到初步发展,到进一步发展,萎缩,破产到新的春天,等等。新中国经济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向西方学习”等中国近代各时期各种具体的新思想的出现,西方各时期出现的各类新思想,等等。还有新型社会制度的建立(社会的转型)等。2010年陕西高考等有所体现。
4.从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和思想成分的对比或比重上分析:谁是主导、主体、主流。主次地位如何,或绝对优势和附属各是什么、占统治地位的是什么。前提、基础、核心和原则是什么等。2009年全国卷、宁夏高考卷,2010年福建、陕西高考卷等有所体现。
5.从动态发展的过程来分析:表述时要体现各时期历史事物或现象的阶段牲特征。如历史事物的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时间有早晚、先后的顺序,到何时结束,持续的时间长或短。地点往往从地理位置上表述:发生或重心是在哪个区域,是中国的东西南北中的哪个方位,如在古代中国经常会突出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的东南沿海,等等。是长江黄河的南方还是北方,边疆地区或在少数民族地区,沿海还是在内地,城市还是在农村,整体还是局部。规模来说是否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由盛及衰或相反。速度是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发展速度的快慢程度,等等。部门结构是单一还是合理,工业体系完整与否,发展范围广或窄,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等等。2009年全国卷、宁夏高考卷,2010年四川、山东、全国卷,2011年天津卷等有所体现。
6.从民族关系上分析: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关系,西方侵略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是否有借鉴学习与融合交流或冲突与排斥的方面。如近代史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就有并存且学习西方的一面,又有冲突甚至抵制的一面。新文化运动有对中西方文化有全盘肯定或否定的看法。近代中国的许多现象还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向西方学习具有渐进性,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不断深入的层次性,学习时“本”“体”、前提与“用”各是什么?有否保留本民族特色,或保留封建专制制度。或思想文化上有否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与国情相结合或创新的特点,等等。2010年天津、四川、山东、全国卷等有所体现。
7.从方式上去分析:和平方式或暴力方式,温和或强制手段,改革或革命、和平崛起或对外扩张,等等。如2011年天津高考卷。
8.从表述的语言上看,经常有用“什么性”的表述:有封建性、人民性、阶级性、妥协性、软弱性、依赖性、主动性、被动性、盲目性、空想性、屈辱性、爱国性、民族性、积极性、进步性、爱国性、反动性、自发性、曲折性、短暂性、艰巨性、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自发性、自愿性、组织性、原则性、灵活性、落后性、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自给自足性、绝对性、局限性、渐进性、广泛性、普遍性、继承性、适用性、民主性、层次性、不平等性、不平衡性、持久性、科学性、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等。2009年宁夏卷、2010年安徽卷等有所体现。
当然,答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紧扣材料的有效信息,从各要素出发,分清其归属方面,适当地参考上述的思路和表述方式,相信对答题会有所帮助。
四、建议
1.帮助考生树立解题的信心,克服惧怕的心理。让考生相信:虽然此类题型难度大,答案一定是在考生的能力许可范围内出现的。总归有答案,而且答案就藏于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中,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遵循一定的原则,问题就能迎刃有余。
2.立足课堂,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学会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迁移所学知识,多引导分析和比较相关联的历史事物。深入挖掘各历史知识的要素,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的基本能力,多进行限时的专题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能力。
3.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熟悉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勤积累,多反思,善联系,用比较的眼光、研究的观点去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改变单一的死记硬背和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隔裂开来的学习习惯。
高考历史试题的设问类型很多,“特点”类仅是其中比较棘手的一类。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对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并真正落实到位,学生就能比较从容地面对高考。


对解答高考历史试卷中“特点”类题目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解答高考历史试卷中“特点”类题目的认识 作者:巫小明 来源:《考试周刊》2012 年第 42 期 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特点”题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能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定 的区分度,但能力要求高,回答难度大,且出现的频率较高。在《2012 年福建文综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部分)》中,“考核目标与要求”的例 9

、例 10、例 11,题型示例的例 24,参考试 卷的 38 题、41 题(C)等题目都涉及“特点”类的问题,可见其在高考中的分量非同一般。考 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往往如临大敌,无从下手、不着边际,得分率低。考生困惑,老师对此 把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解决此类问题谈谈看法。 概念解释:“特点”是指表示事物独特的地方。特点包含特征,范围比特征更广,特征是特 点的突出表现。特点适用的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抽象事物,也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可以指事物 内容、性质上的独特之处,也可以指事物形式上、外形上独特之处。 一、“特点”题示例和其题型特点的分析 1.“特点”题示例 2008 年四川文综高考第 37 题(部分)材料二: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 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 264 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 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 年度分别为 11.9%、62.7%,1911—1912 年度分别为 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地的性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 分)(直接设问) 2008 年山东高考第 29 题(部分)材料一:(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 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 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汉冶萍公司》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 分)(间接设问,这里的现象亦即特 点) 2.“特点”题的特点 一从设问看,直接要求回答其特点设问词语一般如下: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 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间接设问,如“有什么现 象”或“与谁相比的不同点”等设问词语。二从题目的要求看,要根据且必须紧扣材料。三从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法上,必须经过分析概括归纳才能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从材料中获得答案。四从能力上看, 对考生的要求高,有:获取和解读材料,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方法来论证历史问题等多项要求。 二、解答“特点”类题目的方法指导和答题思路的总结 1.正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中体现的历史要素和其所属方面来确定答题方向。 材料的有效信息包括直接和间接信息。第一步,我们先确定其叙述的中心和整体意思,从材料 中找出历史事件构成的各要素(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目的、方式或途径、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作用等)。把材料简化成仅有的一点有效信息(如在前面列举的材料中的 下划线部分)。第二步,解答时,再确定其归属,到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社会 等的哪一个方面?第三步,再结合各时期的阶段特征,确定是跟哪些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gaozhongzuowen/6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