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www.zgpaoc.com--优秀作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媒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展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大众传播的完善和合理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媒介功能;媒介依赖;议程设置
传播媒介是传播工具、传播渠道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整个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大众传播的变化及特点关系到了整个传播过程,同时对传播的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
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在他的媒介理论中提出,应该将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1]。传播媒介的变化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从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到电子媒介的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传播的媒介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成熟,人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特点。
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日趋成熟,大众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媒介平稳发展,新兴媒介崛起。一方面,由于大众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9%,报纸和杂志发行数量及广告投放量仍在不断上升,这充分说明当代社会中,传统媒介仍具有重要地位,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传播载体,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影响着广大受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从中可以看出,当代的大众传播中,新兴媒介的发展已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整个过程。
因此,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便是当代大众传播的又一个重要变化,而新兴媒介的繁荣则直接带来了高效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不同,网络媒介可将传播的信息即时更新。例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大型媒体在网络媒介的压力下,纷纷创立了报纸的网络版、手机版,以满足受众需求,实时更新信息,这便大大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数量,使传播活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这体现出了当代传播媒介的高效性[2]。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媒介使用比例迅速上升,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使用比例的提高势必影响大众传播方式,微博等网络传播工具的传播过程突出了传播双方交互性的特点,大众传播不再是单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传播媒介,受众可及时地提供自己的反馈,从而将传播形式转变为“个性化”、“小众化”的交流,大幅度提高了传播效率。
针对目前新兴传播媒介发展的强劲势头,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种是新兴媒介逐渐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媒介,因为网络媒介兼有各种传统媒介的优点;一种是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磨合,成为媒介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网络媒介的自身不足和传统媒介的强大和稳定性;还有一种是各种媒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走复合发展之路。事实上,每种传播媒介自身具有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介可以和平共处。受众在选择媒介时也不存在排他性,更意味着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介同样可以共同繁荣。社会发展表明,在媒介世界中,二者泾渭分明地竞争只会自我损耗,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应该向转型和互补方向发展,走捆绑式和联姻型的道路,从而最终达到双赢。总之,网络媒介也好,传统媒介也好,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竞争的同时也在合作,在竞争中成长,在合作中前进,竞争与合作并存。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传播学先驱哈罗德·D·拉斯韦尔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查尔斯·赖特(Charles Wright)又将这一理论加以完善,增加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再次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因而,基于上述媒介的四功能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的反映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监测环境功能、协调社会功能及娱乐功能的增强。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环境的监测功能日益增强。大众媒介作为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的渠道,向受众提供了多方面的新闻,本身必然具有强大的监测环境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现代社会中信息迅速膨胀,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几十年前,人们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及有关周围环境的新闻,而如今,人们多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及新闻,这就从客观上加强了媒介对环境的监测功能。同时,这样的趋势也可能导致不良的传播效果,例如,过量的新闻可能会激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放大社会问题,而且过度接触大量社会新闻会使受众产生麻醉心理。因此,在大众传播的新时代,大众传播媒介需要协调好对环境的监测功能,使之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作为协调社会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媒介影响舆论、协调社会的职能也日益突出。例如“7·23”动车事故和“小悦悦事件”等都造成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人们利用网络、手机等多种大众媒介对事件进行关注,对政府进行监督,这也是当代大众传播中所特有的现象,在以往任何一个传播时代都不曾发生,在当今社会,媒介的良好发展对于协调社会各方面工作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随着大众传播以及社会的发展,媒介作为“第四权力”的协调社会的职能也将逐渐加强完善,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在当代社会中极为突出。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人将看报纸、读杂志、看电视、上网等媒介行为看做自己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大众媒介也逐渐做出改变,增强自己的娱乐功能,将传播活动娱乐化。例如,在美国,极具政治性的总统大选也被电视媒体无限地娱乐化,总统竞选人的辩论被媒体无限放大,以满足观众对于娱乐的需求[3]。此外,在电视和网络等主要媒介中,往往向受众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信息以使受众在闲暇时刻得到心理的放松,但过度的娱乐化也可能会败坏精致的艺术,降低大众的品位,因而,大众媒介在新时代中也应合理地控制传播的娱乐化程度。


简论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及特点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媒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展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大众传播的完善和合理发展。

【作者单位】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 网络媒介 媒介功能 媒介依赖 议程设置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传播媒介是传播工具、传播渠道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整个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大众传播的变化及特点关系到了整个传播过程,同时对传播的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美国传播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陈力丹;[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马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闫伊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4史一奇;;[J];传媒观察;2007年08期
5熊文军;[J];当代传播;2003年04期
6李文杰;衣学勇;;[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7周锐;;[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8哈彦峰;[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9李兴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刘立刚;[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杨艳珊;;[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李莉娅;叶苗;;[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顾炜程;侯静慧;;[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谢静;;[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陈红兵;陈玉海;;[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罗亚;[D];复旦大学;2005年
2陈红梅;[D];复旦大学;2005年
3李一峰;[D];浙江大学;2006年
4杨效宏;[D];四川大学;2006年
5张志安;[D];复旦大学;2006年
6沈国麟;[D];复旦大学;2006年
7陈文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李洁;[D];复旦大学;2007年
9邓建国;[D];复旦大学;2007年
10焦雨虹;[D];复旦大学;2007年
1李明伟;[D];河南大学;2002年
2刘小胜;[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吕碧兰;[D];暨南大学;2003年
4丁兆罡;[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唐林;[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牛新权;[D];河北大学;2004年
7白长燕;[D];郑州大学;2004年
8阮云志;[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刘义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谈晓洁;[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张允若;;[J];新闻实践;2002年06期
2栾轶玫;;[J];今传媒;2007年05期
3孙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李卓钧;刘学;;[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年00期
5陈健;沈献君;;[J];新闻界;2007年06期
6杨洪涛;;[J];中国电视;2011年04期
7夏光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杨帆;;[J];电影评介;2007年20期
9王慧;;[J];青年记者;2009年08期
10段鸿杰;;[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1期
1丁汉青;;[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2段京肃;段雪雯;;[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3顾雪松;;[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高永亮;;[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李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6周坤;;[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张涛甫;;[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郭懋;;[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9云国强;吕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武中哲;;[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杜书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记者 晋雅芬;[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陈勋燕;[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郑虹 刘俊辉;[N];中华新闻报;2004年
5张洪忠 刘一奔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湖北社科规划办公室;[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胡森林;[N];学习时报;2005年
8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张金海;[N];光明日报;2007年
9杨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周斌;[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周武军;[D];吉林大学;2008年
2段永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宣宝剑;[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高永亮;[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5王思齐;[D];浙江大学;2011年
6樊葵;[D];浙江大学;2006年
7汤浩;[D];浙江大学;2009年
8张溦;[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邱戈;[D];浙江大学;2006年
10刘琼;[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冯琼;[D];四川大学;2005年
2方邡;[D];吉林大学;2006年
3钱坤;[D];浙江大学;2007年
4金涛;[D];河北大学;2010年
5粟欣泉;[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龚艳平;[D];南昌大学;2007年
7张婕玉;[D];重庆大学;2008年
8浦佳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邱均;[D];四川大学;2002年
10尹佳;[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youxiuzuowen/4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