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www.zgpaoc.com--优秀作文】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属于“文选型”教材,选文以文体为序组成单元。本文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征,对该教材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提出了不同的解读策略,以期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47-02
一、文学类文体分析
本套教科书共有66课,涉及81篇作品,其中文学类选文67篇,占所选篇目的82%。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审美属性使文学类教材具有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和意义性特征,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文学类文本。
1.诗歌文体的解读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精粹,结构跳跃驰骋,富于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还是现代新诗,都以其特有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色泽之美和情感之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鉴赏诗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水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教材从第一到第四册,每册都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共收录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26首。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华美绚丽,或雄浑豪放,或委婉含蓄,品味诗歌语言时可以从炼字、押韵、用典、修辞、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反复朗读和吟诵。
二是把握情思与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它诱发和开拓我们审美想象的空间。把握意境的方法是想象画面,潜心静悟。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雨雪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用春风杨柳来渲染昔日士兵离家戍边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人教版教科书教师用书第三册) 
三是体会思想感情。优美的古诗文往往情思意境深邃,人文蕴涵丰富。如苏轼的《定风波》,将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通过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又如曹操的《短歌行》虽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2.散文文体分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杂文、游记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则是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性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知识和能力
对于古典散文的阅读教学,高中新课标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研讨与练习”都设置有一道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练习。如《鸿门宴》的第三题,要求学生“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其中鉴赏的过程和方法,如“熟读成诵”、“情趣与理趣”、“情景交融”、 “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 “圈点批注”、“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品人与品文”、“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中选入的散文作品大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淘洗的名篇,它们或清新淡雅,或谈笑风生,或精粹警辟,或亲切感人,或玲珑剔透,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典范。以抒情散文为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一些写景状物散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将散文的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更有感染力的是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3.小说文体分析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故事情节曲折跌宕,文学语言优美动人,因此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往往只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无法从作品中吸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价值,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语文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目标做了概括:一、提高文学修养;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的水平;四、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阅读鉴赏活动中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它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其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形象生动,成功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一系列“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代表作,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一切变革、害怕一切新鲜事物的“套中人”的形象。《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最突出作品,小说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表现了湘西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
选材上的一脉形成决定了训练目标的延续与扩展,在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所以第五册小说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边城》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艺术特色方面来把握主题。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发现作品的意蕴,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4.剧本教材分析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往往是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表达形式达到叙事的目的,它积淀和凝聚着人们对生命及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以其独特的形式强烈激荡、陶冶、净化着人类的心灵。剧本作为戏剧的文学文本形式,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存于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舞台表演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剧本里的情节往往是对生活高度的浓缩和概括,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另外,在剧本中,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欣赏剧本和欣赏小说、欣赏散文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小说文体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欣赏具体的场面,以及推断剧情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二是品味、分析戏剧中的人物语言。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化、动作性的特点,而且往往有潜台词。如《雷雨》中:“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是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情感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第二句话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地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痛苦、复杂的心情。文中不乏这样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三是让学生尝试剧本的改编和戏剧的表演,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实用类文体分析
1.新闻类文体强调真实、准确,要求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因此新闻的语言必须是准确、平实、简洁的。解读新闻时要在把握新闻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功能。《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2.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激起听众的共鸣,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这类文章,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另外要引导学生加强和朗读和口语训练,学会在公众场合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
3.科普类说明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点,主要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结构,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因此解读此类文体时,要注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对象,掌握说明的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体会说明的语言,作为科普类说明文,其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平实、简明又不乏生动。准确是指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漏洞有歧义,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似是而非;平实是清楚明白,不事雕饰;简洁是指简练、明确,不�唆,不含糊。“如《动物游戏之谜》中‘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每个词语都不能删除,否则就会丢失某方面的信息,可以说这里作者用最简捷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了。”当然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也可以带一点风趣,在《动物游戏之谜》一开始对于动物游戏的描述:“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们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语言生动而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4.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多用形象化方法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教材中所选的传记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这些传记都是出自《史记》《汉书》等正史,堪称文言文的典范,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令后人敬仰追慕。解读时要注意通过课文字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通过作者的用词语句色彩,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倾向,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5.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第五册第四单元选录了三篇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和《宇宙的未来》,这些文章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其观点确实,论证严谨,语言简洁严密。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构新颖、内容丰富,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其选文以单元为组合,涉及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鉴赏,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实用文体,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丰富了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人文内涵。如何将教材中不同文体自身所蕴含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审美情趣凸显出来,成为文本解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新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

  
9/view-6362460.htm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属于“文选型”教材,选文以文体为序组成单元。本文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征,对该教材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提出了不同的解读策略,以期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47-02
  一、文学类文体分析
  本套教科书共有66课,涉及81篇作品,其中文学类选文67篇,占所选篇目的82%。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审美属性使文学类教材具有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和意义性特征,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文学类文本。
  1.诗歌文体的解读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精粹,结构跳跃驰骋,富于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还是现代新诗,都以其特有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色泽之美和情感之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鉴赏诗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水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教材从第一到第四册,每册都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共收录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26首。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华美绚丽,或雄浑豪放,或委婉含蓄,品味诗歌语言时可以从炼字、押韵、用典、修辞、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反复朗读和吟诵。
  二是把握情思与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它诱发和开拓我们审美想象的空间。把握意境的方法是想象画面,潜心静悟。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雨雪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用春风杨柳来渲染昔日士兵离家戍边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人教版教科书教师用书第三册) 
  三是体会思想感情。优美的古诗文往往情思意境深邃,人文蕴涵丰富。如苏轼的《定风波》,将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通过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又如曹操的《短歌行》虽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2.散文文体分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杂文、游记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则是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性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知识和能力
  对于古典散文的阅读教学,高中新课标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研讨与练习”都设置有一道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练习。如《鸿门宴》的第三题,要求学生“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其中鉴赏的过程和方法,如“熟读成诵”、“情趣与理趣”、“情景交融”、 “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 “圈点批注”、“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品人与品文”、“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中选入的散文作品大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淘洗的名篇,它们或清新淡雅,或谈笑风生,或精粹警辟,或亲切感人,或玲珑剔透,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典范。以抒情散文为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一些写景状物散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将散文的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更有感染力的是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3.小说文体分析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故事情节曲折跌宕,文学语言优美动人,因此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往往只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无法从作品中吸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价值,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语文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目标做了概括:一、提高文学修养;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的水平;四、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阅读鉴赏活动中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它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其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形象生动,成功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一系列“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代表作,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一切变革、害怕一切新鲜事物的“套中人”的形象。《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最突出作品,小说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表现了湘西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
  选材上的一脉形成决定了训练目标的延续与扩展,在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所以第五册小说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边城》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艺术特色方面来把握主题。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发现作品的意蕴,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4.剧本教材分析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往往是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表达形式达到叙事的目的,它积淀和凝聚着人们对生命及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以其独特的形式强烈激荡、陶冶、净化着人类的心灵。剧本作为戏剧的文学文本形式,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存于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舞台表演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剧本里的情节往往是对生活高度的浓缩和概括,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另外,在剧本中,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欣赏剧本和欣赏小说、欣赏散文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小说文体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欣赏具体的场面,以及推断剧情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二是品味、分析戏剧中的人物语言。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化、动作性的特点,而且往往有潜台词。如《雷雨》中:“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是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情感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第二句话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地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痛苦、复杂的心情。文中不乏这样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三是让学生尝试剧本的改编和戏剧的表演,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实用类文体分析
  1.新闻类文体强调真实、准确,要求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因此新闻的语言必须是准确、平实、简洁的。解读新闻时要在把握新闻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功能。《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2.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激起听众的共鸣,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这类文章,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另外要引导学生加强和朗读和口语训练,学会在公众场合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
  3.科普类说明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点,主要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结构,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因此解读此类文体时,要注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对象,掌握说明的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体会说明的语言,作为科普类说明文,其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平实、简明又不乏生动。准确是指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漏洞有歧义,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似是而非;平实是清楚明白,不事雕饰;简洁是指简练、明确,不�唆,不含糊。“如《动物游戏之谜》中‘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每个词语都不能删除,否则就会丢失某方面的信息,可以说这里作者用最简捷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了。”当然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也可以带一点风趣,在《动物游戏之谜》一开始对于动物游戏的描述:“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们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语言生动而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4.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多用形象化方法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教材中所选的传记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这些传记都是出自《史记》《汉书》等正史,堪称文言文的典范,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令后人敬仰追慕。解读时要注意通过课文字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通过作者的用词语句色彩,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倾向,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5.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第五册第四单元选录了三篇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和《宇宙的未来》,这些文章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其观点确实,论证严谨,语言简洁严密。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构新颖、内容丰富,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其选文以单元为组合,涉及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鉴赏,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实用文体,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丰富了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人文内涵。如何将教材中不同文体自身所蕴含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审美情趣凸显出来,成为文本解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新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本文来源:http://www.zgpaoc.com/youxiuzuowen/46513.html